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官渡古鎮:170載滇劇 金剛塔旁余音不絕

官渡古鎮:170載滇劇 金剛塔旁余音不絕

日期:2016/12/13 23:07:40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發展瓶頸
  官渡區文化館副館長、非遺文化研究員王剛認為,官渡古鎮在昆明主城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目前古鎮的文化定位,商、旅開發還是不明確。“關鍵原因是地域文化特色缺失,商業特色區域混亂,旅游內外環境無序、不規范。當前要著力對官渡古鎮的文化定位,商、旅開發要有清晰明確的整體策劃和資源整合。”
  斬獲聲譽
  2005年,昆明市政府將官渡古鎮定位為昆明漢族傳統文化重要保護區,這也是昆明市乃至雲南省唯一的漢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2006年,官渡古鎮被評為省“十大名鎮”;
  2008年,被評為雲南旅游名鎮;
  2010年,獲全國特色景觀旅游示范名鎮;
  2011年,官渡古鎮榮獲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游示范名鎮稱號,一時間聲名遠揚。
  官渡古鎮,一座承載著上千年滇文化歷史的小鎮,在雲南歷史的進程中,從來就不曾被人遺忘。
  彼時,它只是滇池岸邊一個螺蛳殼堆積如山的漁村。因地理位置的優越,成為了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沖。由此,在這裡有了一段興盛的滇文化歷史。但隨著昆明城市化的發展,官渡古鎮淪落為一座普通的小鎮。
  如今,只因這一段不可磨滅的、厚重的文化歷史,小鎮再次被推向世人的眼前,獲得了重生。從2001年,一場古鎮文化的搶救工程開始,官渡古鎮從一個城中村式的古鎮,轉變成了如今初見端倪的文化名鎮。

  [搶救] 選擇古文化 “五朝古鎮”重現
  這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在2001年以前,官渡古城幾乎被這座城市所遺忘。
  對官渡古鎮歷史文化的追溯,重現的是一段滇文化的發展史。然而,得益於文化,小鎮遠近聞名。
  南诏時期,借助於交通要沖的位置,官渡古鎮從一個螺蛳殼堆積如山的漁村,逐漸發展為滇池岸邊繁華熱鬧的碼頭、集鎮。小鎮也漸漸成了南诏王公貴族游覽滇池的最佳駐足地。
  一段滇池岸邊的文化,也在這裡悄然興起。至今還保存著修建時間較長的土主廟和法定寺。兩寺廟始建於唐朝年間,供奉的是摩诃迦羅。
  元代,1290年,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在這裡建成。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寺內建有東、西兩座13層密檐實心方形磚塔,後西塔毀於地震,而東塔保留至今。因年代久遠,寺內著名的金剛寶座塔地基也出現下陷。
  官渡古鎮的文化僅非於此。至明、清時期,在不到1.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已形成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由於歷史因素,一些人文自然景觀均不同程度受損。
  2001年,一場古鎮文化的搶救工程開始,小鎮得以重生。而怎樣向外界宣傳自己,如何讓自己在雲南眾多知名古鎮中有一席之地?這些問題困擾著官渡古鎮的發展方向。終於,官渡古鎮選擇了古文化再現。
  也就在這一年,昆明市投資1.2億元,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做了整體抬升,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復了孔廟、武廟、賜書堂、法定寺、土主廟、觀音寺及上、下閣樓等古建築。同時,古鎮上一些傳統的民居房屋也得到了修復。
  歷時2年多,古鎮的模樣得以重現。這一工程即古鎮的首期工程。據官渡古鎮街道辦黨委副書記周明澤介紹,除上述寺廟塔院的修復外,首期工程主要是對古鎮景區的整體提升。
  “當時就是考慮著把古鎮打造為集商業、旅游為一體的古鎮。”周明澤說,“但古鎮的修復中,為了不丟失古寺廟原有的文化,像土主廟、法定寺基本上未進行重修,只簡單地進行清掃。”
  2005年,官渡古鎮的二期工程啟動。二期工程以“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化運作”為指導,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古鎮進行開發建設。
  這一次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房屋改造、歷史文化的挖掘、環境的美化和商、旅資源的開發,集中再現了官渡“五朝古鎮”的傳統人文風貌和歷史文化特色,將古鎮改造為集商業、旅游觀光、民俗文化、非物質遺產文化(下稱“非遺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旅游文化項目。

   重生
  因為一段不可磨滅的、厚重的文化歷史,官渡古鎮再次被推向世人的眼前,小鎮獲得了重生。
  [改造]
  保護非遺文化 注重商業開發

  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而事實上,昆明在民俗、宗教等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早就走在全國前列。
  1985年,由原中央樂團的作曲家田豐在昆明安寧市創辦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習館,試圖以“傳習”的方式保護傳承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歌舞藝術,就已經開創了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先河。這一探索,使昆明明確了以傳習方式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
  2004年,著名音樂人陳哲在雲南蘭坪縣建立的普米族文化傳承小組——“蘭花1號”,之後成為國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唯一試點單位,也讓雲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政府視野,引起社會和業界的關注。
  周明澤告訴記者,官渡古鎮二期工程,在保護非遺文化的同時,還注重商業開發,“古鎮引進了一家管理成熟的公司,搞市場化運作。”
  為管理好寺廟佛教文化,2008年,時任省委常委、昆明市市委書記仇和邀請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到官渡古鎮裡的古寺廟考察,並促成雙方簽約,委托少林寺管理古鎮的4座寺廟。
  這幾年,周明澤感受到最大的變化是,“古鎮的餐飲、住宿都做起來了,做得很好,一些傳統的官渡小吃得到恢復”。比如,官渡粑粑、燒餌塊、燒洋芋、抓抓粉等,都能在古鎮吃到。
  經過兩期工程的改造,如今的官渡古鎮,逐步形成了集品牌餐飲區、民族特色餐飲區、主題酒店區、特色客棧區、時尚娛樂區、茶文化區、宗教祈福區、少林功夫表演區、民俗表演區等五街九區的旅游文化名鎮。
  據周明澤介紹,目前古鎮每天的游客均在2萬人以上。
  [窘境] 文化定位、商旅開發不明確
  “但這些遠遠不夠,我們還在著手本土傳統文化的建設。”周明澤說,古鎮當前遇到的一個窘境是,如何把商、旅開發與本土文化整合在一起。讓官渡本土的花燈、滇劇等文化最大化體現商業價值及在商業開發的同時不丟失本土的文化。
  在花燈、滇劇文化的保護、開發上,周明澤說,每年昆明政府都在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現在古鎮每個社區都有十多支花燈、舞蹈樂隊。
  其實,在2006年,雲南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就已將“滇劇、花燈、烏銅走銀”等12個名錄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但是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花燈,花燈沒有很明顯的商業價值,在官渡社區裡也只是為豐富生活才表演。現在考慮的就是如何讓這些隊伍專業化和規模化,體現其經濟價值。”周明澤說,這是非遺文化的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工藝文化上,讓他們最引以為豪的是古鎮的“烏銅走銀”和“餌塊傳習”兩項。“這兩項傳統工藝文化,把商業與文化融合在一起。”周明澤說,官渡古鎮即將啟動第三期工程規劃,將進一步追求商業與傳統工藝、傳統文化的整合。
  在全省、市非遺文化和民俗傳統文化保護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官渡古鎮的十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當前面臨的一些窘境。官渡區文化館副館長、非遺文化研究員王剛認為,官渡古鎮在昆明主城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目前古鎮的文化定位,商、旅開發還是不明確。“關鍵原因是缺失地域文化特色,商業特色區域混亂,旅游內外環境無序、不規范。當前要著力對官渡古鎮的文化定位,商、旅開發要有清晰明確的整體策劃和資源整合。”
  而實際上,從2008年以來,省、市級均加強了對一些面臨失傳的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在傳統文化的資金、制度的保障上,納入省市縣鄉鎮四級文化保護和發展的規劃之中。
  正如雲南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官渡古鎮自2001年以來獲得重生之後,現在古鎮再次面臨著“重生”的挑戰。

  傳承
  經歷十年,從一個城中村式的古鎮,轉變成如今初見端倪的文化名鎮,這些歸功於對古鎮文化的重現。同時,古鎮也迎來了新的文化傳承轉折點。
  [質變] 非遺文化保護得到重視 古建築群風貌重現
  十年來,官渡古鎮經歷了一次質變。也是在雲南重視非遺文化保護的大環境下獲得的一次轉機。
  官渡古鎮的十年,在官渡區文化館副館長、非遺文化研究員王剛看來,是從一個城中村式的古鎮,轉變成如今初見端倪的文化名鎮。
  這樣的一次轉變,他更認同的是,在省、市對非遺文化方面的保護得到重視時,古鎮抓住了時機。古鎮一期改造在以金剛塔為中心的妙湛寺、文明閣等建築群的修復中,其他古文化建築群也得到了修復。小鎮重現了古建築群風貌。這也得益於近年來雲南在非遺文化保護上的成功經驗。
  2005年,古鎮二期的規劃建設,在一期的改造基礎上,再現了古鎮遺韻人文。
  2005年3月,國務院再一次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這也直接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在全國各地的開展。
  在此背景下,昆明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和登記,並對全市非遺文化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做了調查,制定非遺保護規劃。期間,全市11類共318項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被列入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而這些年來,在非物質遺傳文化傳承、發掘上,官渡區從未懈怠。王剛說,截至今年,官渡區已有46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錄入省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工藝、傳統文化傳承上,2005年、2009年、2012年,官渡區從民間廣泛選取了通曉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的代表人物和熟練掌握民間傳統技藝的非遺文化傳承人。目前有文化傳承人29人,其中,省級6人、市級11人、區級12人。
  2006年,滇劇、花燈、烏銅走銀非文化遺產被收入雲南第一批非遺保護名錄。2007年,《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市文化館正式掛牌,這標志著昆明市擁有了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權威機構。隨後,全市各縣(市)區也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8年6月14日,昆明對全市122名民間藝人授予了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期間,官渡區也先後制定了非遺文化傳承人命名審批制度和非遺文化保護制度。據王剛介紹,在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培養上,官渡區通過傳習班、傳習館,組織傳承人開展教、幫、帶、傳等形式的文化傳承活動培訓。五年來,舉辦花燈、滇戲、剪紙、民間繪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班36期。

  [機遇] 非遺文化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
  “古鎮的‘烏銅走銀’傳習第一人姓金,他多次參與國際比賽,獲得了很多國際大獎,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工藝文化。”周明澤說。
  2010年,“烏銅走銀傳習館”在官渡古鎮掛牌成立,成為全省率先建立的第一家烏銅走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王剛介紹,2011年1月30日,古鎮又建立了“官渡餌塊傳習館”,使得近乎絕跡的餌塊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得以傳承。
  同年,“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在官渡古鎮掛牌成立。滇劇在雲南擁有170年歷史,至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衰退,甚至出現文化傳承斷代現象。
  在官渡古鎮,記者見到了這家“古渡梨園滇劇花燈傳習館”。百余座位的劇場內,在距離當日演出的滇劇《狸貓換太子》還有2個多小時,有4位老人怕沒有座位,提前到場。“每天都會過來看。”老人們有著看滇劇成長的經歷,更喜歡滇劇中的傳統中國文化。
  當時,這家滇劇表演帶頭人樊敏,正在為下午的表演做准備。今年26歲的他,已在行業內打拼了16年,滇劇表演對他來說再熟稔不過。
  但讓他感受深切的是滇劇文化傳承的無奈,“滇劇是一種大眾文化,大家都能聽懂,僅表演語言上,使用的是本地方言,而其他方面跟國內的戲曲等並無大的差別。雖說滇劇有上百年歷史,但現在很多青年人不了解、不習慣看滇劇。”
  “現在只要有演出我們都會去,首先考慮的不是錢,而是讓大家知道滇劇的存在。”樊敏說,其所在的滇劇傳習館,老板都是貼著錢做。他們遭遇的困境是,除了觀眾少、缺資金、政策外,人才更缺乏。
  而事實上,在滇劇等傳統文化的傳承上,2012年,昆明市區均在轄區內建立了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人才培訓基地,並將滇劇、花燈文化傳承進校園。
  正如上述所說,目前制約非遺文化傳承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人才隊伍的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不高;保護工作不完善;經費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一些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加之受市場經濟、商品化的侵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濫用和過度開發,使一部分傳統文化被異化。而這些困境,正是官渡古鎮非遺文化傳承,所面臨的一次新的挑戰,同樣也是雲南非遺文化傳承遭遇的境況。

  小鎮游記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晴
  小吃、飾品 都不及古建築有魅力
  古鎮正大門的牌坊華麗壯觀。肉眼估算,牌坊高、寬均10米之多。牌坊頂端顯現中國傳統式翹角、稜瓦等建築風格,上面鑲嵌著“官渡”金黃大字。這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古鎮牌坊,它融合了中國多朝代建築的風格,別具一番傳統文化特色。
  走進古鎮,與牌坊正對的是一條平坦、筆直的方石建成的街道,寬八九米,它就是古鎮原先的古街道。街道兩邊的房屋均是古建築風格,餐飲、住宿、飾品、服飾、玩物等,裝點了兩旁的房屋,街道透著的是一股“古色”商業氣息。
  這一天,小鎮的游客並不多,街道兩旁的商店稍顯冷清。在街道上,每走幾步均能看到臨時的攤鋪。攤鋪上的吃食,多是具有官渡特色的小吃,除此便是一些古色玩物、飾品。“生意不太好,有時整天不開張。”一名賣飾品的攤主告訴記者。
  沿著古街道往裡走數百米,便有一條與之垂直交叉的街道,穿過街道,百米之外是一個廣場。廣場正中心的建築便是始建於明朝的金剛寶塔。以金剛塔為中心,周邊建有法定寺、土主廟、妙湛寺等寺廟、閣院,其為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築。2001年後,這些古建築再次得到重建或修復,更多地保留了寺廟、閣院的原貌。
  這裡最吸引人的古建築還是金剛塔、法定寺,一些游客都會在此拍照留念,有的游客還會進入法定寺上香拜佛。雖說古鎮有著豐富的寺廟、閣院文化,但古鎮還是讓人感覺單調,小鎮上很少有供游客娛樂的場所和娛樂活動。
  一出租車司機的感受是,“小鎮除了一些古建築外,沒有什麼可玩的,去一次就夠了。”或許是缺少某些元素,小鎮並未讓游客流連忘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