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拆了報亭 也拆了文化屏風

拆了報亭 也拆了文化屏風

日期:2016/12/13 23:12: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據報道,4月,鄭州實施“退路進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計421個報刊亭,該市成為目前唯一沒有報刊亭的省會級城市。拆除之後,鄭州市相關部門解釋,原有報刊亭存在違章占道、阻礙交通、違規經營等問題,清理目的是:退店經營、還路於民。

    一座城市,隨處可見報刊亭,是令人喜歡的氛圍。但是,當一座城市沒有了文化氣息也沒有了人文味道的時候,這座城市彌漫的大概只能是都市的瘋狂了。

    只要不阻礙交通,隨手遞過去幾個一元的硬幣或者幾張紙幣,就可以買到一份散發著墨香的報紙或者雜志,就可以打發那些閒散的時光。報亭,就像路邊的點點小花,是隨意的文化點綴,是不經意間瞥見的那抹驚鴻。假如說小廣告是城市“牛皮癬”的話,那報刊亭就應該算是城市中的文化屏風。

    當然,那些報亭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之前的報亭縱然有千萬種不是之處,可主管部門也不該一棒子打死把這些報亭全部取締。仔細想想,很多的過錯其實是人之過,為何歸咎於“報亭”呢? “退路進店”的結果 ,看似整潔利落,卻是一種人文環境的悲哀。整治的是報亭,消失的是人文味道;拆除了報亭,也拆除了城市的文化屏風。

    剩下的,只是這鋼筋圍牆的大廈和曬得發燙的公路。當你不得不刻意地遠行去買一份報紙或者雜志的時候,那墨香還會依然濃郁嗎?怕是只有滿身的臭汗味道了。更何況,報刊這樣的微利,很多大門臉是不屑一顧的,只有小小的報亭才能夠容納它們。所謂“退店經營”的結果,估計是走十幾裡路也不一定能夠買到自己本打算消遣或者消磨時光的報紙了。

    文化的點綴和熏染是不經意間的,太刻意則沒有了意義。譬如隨處可見的綠色和處處可呼吸的清新空氣才是真正的環保,假如你不得不跑到千裡之外去享受天然的氧吧的話,那就是污染嚴重了。而今天,你不得不刻意地去尋找報刊,又算什麼呢?拆除了報亭,也拆除了城市的文化屏風,讓整座城市失去了文化的味道,這豈不是一種不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