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山市古鎮鎮:躍升的“光曲線”

中山市古鎮鎮:躍升的“光曲線”

日期:2016/12/13 20:10:3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鎮擁有燈飾及其配件工商企業8000余家,其中燈飾商戶近4000家,燈飾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75%。圖為古鎮鎮迷人的夜景。

  中山古鎮,雙子星大廈。

  “每5個古鎮人中,就有1個人從事燈飾業。”2013年,這個以燈聞名的廣東小鎮已經步入攬獲“中國燈飾之都”名頭兒的第11年。

  走進古鎮鎮新打造的地標建築,名為“琪朗”的燈飾設計機構裡充溢著別樣的“時尚氣息”——獲得國際大獎的“天鵝頭”造型系列燈飾,來自米蘭理工等的國內外設計師團隊,趕時髦的“3D打印”……

  從一個只有7萬常住人口、面積47.8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到坐擁燈飾企業1432家,聞名海內外的中國燈飾之都,古鎮鎮歷經輝煌。

  然而,十年之後,古鎮開始不得不面臨土地、能耗、用工的多重壓力,面對世界經濟不景氣以及燈飾產業結構調整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今天,古鎮人正以怎樣的智慧迎接多重挑戰,轉型彎道上的古鎮又將如何出奇制勝?

  大氣魄謀未來:讓“寸土寸金”再增值

  巨幅的燈具廣告,鱗次栉比的燈具店,路邊造型各異的景觀燈、庭院燈,連酒店大堂中都有賣燈具的商鋪……走進古鎮,沒有人懷疑這裡是“燈”的世界。

  然而,古鎮與燈發生聯系的年代其實並不遙遠。

  上世紀80年代,從一只從海外帶回來的仿制燈發轫,一家家以“前店後廠”模式出現的燈具“夫妻店”和“兄弟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古鎮湧現。

  “拿著宣傳單去全國各地發,每天下午接電話訂單,然後徹夜開工……”古鎮燈飾文化博物館裡,歷史就在鎮黨委委員郭景安的講述中一下子拉回到了古鎮發展初期一個個倉促而忙碌的晚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廣東出現了大批經濟規模超過十億、幾十億甚至百億元的產業相對集中、產供銷一體化、以鎮級經濟為單元的新型經濟形態,人們稱之為專業鎮經濟。這些專業鎮最顯著的特征是“小企業、大產業、小產品、大市場”。

  古鎮鎮,正是最早打響名號的首批專業鎮之一。

  “1999年首屆燈博會舉辦的時候,只是封了條馬路;到了2002年,古鎮人民廣場、體育館、中興大道、新興大道及其周邊區域都以燈飾、光源進行了裝潢點綴,並斥巨資興建了主場館古鎮燈飾廣場,還有提供五星配套服務的國貿廣場……”在古鎮人的記憶中,燈博會不僅由最初的3年1次變成1年1次,規模、檔次、名氣逐年提高,更已經成為古鎮必不可少的年度“盛典”。

  讓人們不得不歎服的是,短短十幾年時間,古鎮制造的各種燈飾已經占據了我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燈飾專業生產基地,世界四大燈飾專業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之一,一個聞名中外的“中國燈飾之都”已經聲名鵲起。

  古鎮的崛起,更帶動了周邊3市11個鎮區。2011年,全鎮實現燈飾業產值186億元,占工業產值比重高達76%,古鎮半徑50公裡范圍內的燈飾年產量超過1400億元,產品出口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隨著產業集群的規模擴大,有限的土地、資源環境已成為以傳統制造業“當家”的古鎮進一步發展的約束,古鎮燈飾業在歷經組裝、配套、仿制等發展階段後,也遭遇著如何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發展瓶頸。

  2007年,廣東省科技廳開始實施“廣東省創新示范專業鎮”建設,旨在鼓勵全省專業鎮未來發展由制造到創造轉變,從制造業到制造業和服務業兼容方向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探索產業集群發展的新路子。

  從“照著暢銷做設計”到拼服務比設計賽質量;從單一的室內燈具到室外景觀燈再到做燈光工程賣服務;從“前店後廠”、各自為戰到成立銷售聯合體,組建燈飾銷售大賣場,在銷售地建綜合商廈……

  沿著“單一組裝——低端制造——細化分工——縱向延伸”的發展脈絡,2007年,緊抓時代脈搏的古鎮鎮率先進入了廣東省首批創新示范專業鎮。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揚起創新之帆的專業鎮艦隊顯得馬力強勁。”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326個專業鎮GDP達1.64萬億元,同比增長27%。作為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載體,專業鎮的產業轉型升級,無疑為其經濟騰飛注入了強有力的助推力。

  “盡管這裡地處古鎮‘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但我們依然決定把創業孵化中心建在這裡。”如今,這幢由兩棟25層大廈組成的“雙子星”大廈已經成了古鎮創新發展的新象征——一棟是古鎮生產力促進中心,一棟引進總部企業,不僅吸引了琪朗燈飾等一批專注設計創新的燈具研發設計機構,更聚集了中山大學(古鎮)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中心、燈具檢測認證中心、中山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現代服務交易中心等九大公共創新服務平台。

  郭景安告訴記者,該鎮正以這個孵化中心為龍頭,通過匯聚國內外的高端設計、研發、制造人才團隊,為燈飾產業提供工業設計服務、企業孵化、產品研發、品牌策劃、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和培訓等“一條龍”服務。

  創新和服務,正是他們手中改寫古鎮未來的“利器”——

  “全鏈條”重創新:讓產業核心競爭力再提升

  “環境試驗實驗室”“熱學實驗室”“控制實驗室”……走進位於大廈A座11層的中山大學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中心,赫然入目的一個個專業實驗室的銘牌,讓人仿佛置身專業的研究院所。

  “我們中心是中山大學與古鎮合作建立的公共技術創新平台,主要依托中山大學的人才和科技資源,通過平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進一步提升古鎮燈飾產業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LED照明產業的發展。”中山大學古鎮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這裡,還是中山市的第2家院士工作站——古鎮鎮政府與中山大學共同組建的“半導體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有報道稱,在我國燈具生產行業,熒光粉80%都來自國外,而2010年和2011年,國外熒光粉的價格上漲了10倍。

  在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蘇锵院士看來,“我國急需研制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PDP彩電稀土熒光粉和短余輝的3D熒光粉,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

  然而,一個尴尬的現實卻是——古鎮雖為“中國燈飾之都”,占據全國燈飾市場大半份額,在國際市場也有不小影響,卻仍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

  對於正歷經轉型升級的古鎮燈飾產業而言,推動產業鏈向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兩端延伸,正是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關鍵之舉。

  如今,以蘇锵院士為首的科研團隊和古鎮鎮生產力促進中心相關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半導體照明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正意圖構建稀土發光材料與半導體照明、背光顯示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平台,全面開展新型稀土發光材料研發及其在白光LED 器件的應用等咨詢、測試、人才培訓和相關技術成果產業化指導。

  在琪朗燈飾充滿時尚感的設計室裡,記者看到,一個個圓形的工作台前,幾十位設計人員正在電腦前進行各種設計構思。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家與美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設計機構都有合作的燈飾企業,還曾憑借“天鵝頭”造型系列燈飾,成為英國伯明翰國際燈飾展歷史上第一家同時獲得“最佳固定式燈具設計大獎”“英國燈具設計年度大獎”兩項大獎的燈飾企業。這不僅為琪朗攬獲30多萬歐元的訂單,更是中國燈飾企業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告別“一根電線、一條彎管、一只燈泡,就能拼裝出一個簡易台燈”的陳年歷史,突破“毫無創意、互相抄襲、惡性競爭”的商戰誤區,人們不難發現,琪朗與其他燈飾企業的最大差別,正在於設計隊伍的強大。

  2009年,LED產業呈現出爆發性增長,境外企業巨頭紛紛進入爭奪市場,國內多個省市高調建立LED產業基地招商引資,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善於捕捉商機的中山產業集群也開始加速在LED領域布局。

  得益於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的深圳已然是國內LED龍頭區域,加上嶄露頭角的東莞、佛山、江門、惠州,來自這些區域的LED封裝產量已占全國的七成,對此古鎮並不甘示弱。

  2011年,古鎮LED與太陽能光伏照明產業逐步壯大,獲得“廣東省新能源(LED照明燈飾)產業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全年LED照明燈具產值達80億元,約占全鎮燈飾產業產值的46%。

  從聚焦行業關鍵技術研究,到接軌國際進行產品設計創新,再到進軍LED與光伏照明新興產業……古鎮正找准產業鏈條上的關鍵節點果斷發力。

  “多維度”做服務:讓古鎮的未來“厚積薄發”

  外地送檢,費時費力……曾幾何時,對於大量脫胎於“夫妻店”“兄弟店”的古鎮燈具燈飾企業而言,產品質量檢測曾是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

  如今,華南地區首家照明燈飾企業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檢測和認證服務的燈具檢測認證中心的落戶,則為古鎮的諸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們帶來了福音。目前,該中心已為800多家企業提供免費EMC和光性能檢測,檢測能力已覆蓋照明行業產品的95%以上。

  在檢測中心,記者看到了送來檢測阻燃性能的“小不點”水晶燈。“這項檢測大概需要2000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節能檢測、開關次數、壽命、能效標識這些檢測都能做。”

  其實,“服務”兩字,這座大廈中的體現還不止於此。

  “站在這裡,你可以選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站在大廈7樓的電梯口,郭景安笑著對記者說,“如果發生了知識產權糾紛,可以到左邊的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如果是達成一致要和解交易,右邊就是知識產權展示交易中心。”

  作為燈飾燈具企業的聚集地,相似企業多,雷同產品多,知識產權糾紛多,維權卻常常很難……針對這一行業特點,2011年6月,中國中山(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暨中山法院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正式掛牌。這是目前國內唯一針對單一行業設立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也是集專利申請、維權援助、調節執法、司法訴訟於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心開通了國家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公益服務電話12330專線,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便捷的維權援助、舉報投訴和法律咨詢通道;內設中山法院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調解不成的案件可直接由巡回法庭審理,縮短司法審判時間。其成立短短14個月就受理案件330件,立案結案率達70%—80%。

  有調查表明,至2005年10月,盡管古鎮的企業已近萬家,但注冊的商標只有1683件。究其原因,由於本地缺少商標庫,許多企業不清楚商標注冊的程序,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企業申請商標的積極性。

  為了尋求突破,2005年,中山首個鎮級商標專利庫在古鎮應運而生。

  剛成立的維權中心更是大力構建燈飾照明領域專利申請快速通道,依托世界燈飾專利數據庫,對企業送檢材料進行前置檢索審查,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大大縮短了專利申請時間,使古鎮燈飾專利申請從一年縮短到30個工作日。

  為了適應古鎮燈具燈飾行業日益增長的現代服務需求,2011年底成立的廣東現代服務交易中心古鎮分中心也已經聚攏了50多家服務機構。

  “我們力圖要引入國內外優秀的現代服務提供商,圍繞廣東省近400家專業鎮及高新區建立連鎖化網絡化服務通道,助力逾4萬家企業轉型升級……”廣州東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向記者介紹,公司設立的“東奧現代服務超市”正力圖打造廣東現代服務產業的精品連鎖超市,提供融資投資、科技服務、市場營銷、品牌建設、企業信息化等一系列服務。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區域產業的價格話語權,2010年,廣東省首個以專業鎮為采編基礎的價格指數——中山古鎮燈飾批發價格指數首度對外發布。

  這是我國唯一一份綜合反應燈飾價格變動情況和趨勢的指數。該指數由光源、燈飾、商業照明、戶外照明和LED應用等5個分類價格指數組成,將數萬種燈飾產品分為440多個小類采集基礎價格數據,通過復雜的方程計算生成古鎮燈飾價格總指數、各類別子指數和配件系列價格指數單項指數,從多個方面反映古鎮燈飾行業的最新動態。

  2011年6月,在成功編訂“中山古鎮燈飾價格指數”基礎上,古鎮不斷完善指數平台建設,以“周指數”形式對外發布,力圖形成在國內外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燈飾價格指數體系。

  厚積而薄發。一個個服務機構和平台的搭建,無疑為古鎮的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疏通了“關節”,理暢了“經脈”。而今的轉型升級之路上,古鎮人正朝著“四個轉變”的目標不懈努力——

  由過去錯放行、低層次性的產業聚集,向創新型高端型的產業集群轉變;

  由過去以模仿為主的無序競爭,向以創新技術為核心的良性競爭轉變;

  由過去以價格優勢搶占市場,向逐步擁有市場主導權轉變;

  由過去政府只提供簡單的政策幫扶,向政府提供完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轉變。

  夜的古鎮流光溢彩,各種絢麗的光源在這裡交匯,燦爛,四散活力……它們,向人們诠釋著古鎮常新的奧秘所在,更共同描繪著一條邁向未來的躍升的“光曲線”。(張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