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游龍興古鎮記

游龍興古鎮記

日期:2016/12/13 22:44: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同學永宏老家在龍興鎮,從小就在龍興鎮玩,近日邀請我們去龍興玩,他當導游。
  龍興古鎮是原江北縣的一個著名旱碼頭,從歷史角度看,其實不算太古。1929年始建鎮。鎮史稱有600年歷史。因未調研,所以正式建鎮前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但很多建築還保留有明清時代痕跡,算得上是典型的渝東北古鎮。
  龍興古鎮原有12條街,是相當大的一個鎮,其規模遠超當時好多的區、縣府所在地。離鎮的城門不遠,過一小橋流水景觀,即到丁字拐涼亭。涼亭在街的一處斜坡上依勢而建,形同神龍首尾,可算古鎮當時一個重要的中心位置。是那時人們在此乘涼躲雨避日頭,趕場聊天的地方。估計也是當時人們播雲弄雨,街談巷議的新聞發布中心。現在猶存當時建築,地方風味很濃郁,由此則可以探窺龍興古鎮原來的建築整體布局及其設計思想。值得停留欣賞。
  涼亭是傳統穿斗結構,不施鐵釘。其構思之巧妙,堪稱一絕。門楣處掛涼亭二字匾,飛檐翹角如舞龍欲騰空。青瓦如鱗,穿立柱而過的厚厚木板,做成供人憩息用的長凳則直如龍身,並延伸到古鎮所有街巷。龍興之名由來,亦可從此見其端倪。而炎黃子孫,龍子龍孫血脈是處奔湧贲張、隨處展示的態勢,駐足望去,則令後人莫不感慨萬端。
  涼亭轉上去幾步,經過一氣勢不凡的高門大府,斑駁陳舊的朱色生漆府門上方懸掛著華夏祠堂字樣匾額,一面牆上張貼一張告示:參觀收費。
  龍興鎮街上祠堂有很多處,而且規模都不俗,各呈氣象。更神奇的是,街上戲樓、道觀,寺院俱全。一邊是繁華紅塵、眼花缭亂處所,一邊是清靜無為、普度眾生境地,竟在一個小小的鎮子裡面集中組合起來,真好比一幅史前人神共居畫卷。
  另一番情景是,龍興原有龍興豆干出名,但賣豆干的卻少見,而臨街常見的則是住家用簸箕曬著陰米叫賣。陰米在龍興的生活史裡興起來好長時間,也無人可以說清楚。倘若推究起來,我想可能與道觀有些淵源。
  我們在三井巷的老街小飯店吃豆花飯。桌子放在大街上,大家臨街而食。豆花是用石膏點的,有人直呼,沒得我們用鹽鹵點出來的清香綿扎。但吃完後,都說值得值得。原來食店後面果有三口老井。席間大家輪流著興致勃勃去看了古井,大增食欲。
  三口老井就藏在臨街飯店背後。通過一條約20米左右的一人巷,裡面竟是另一重天。一個小院落,一叢竹,幾株樹,恬淡閒靜,斜對著堂屋,一口井張嘴對著天,在院壩裡了無聲息的沉思,飽經風霜的樣子,很有韻味。另兩眼井形制略小些,位置也低些,分別在兩家飯店屋後。三口井呈品字形,有高有低放在一處。一口在屋前,兩口在屋後,身處一方天地,卻各有環境,細細品來,很有些詩情畫意。
  走出龍興古鎮,駕車過魚嘴大橋,在銅鑼山脈穿行時,回首龍興古鎮,大家意猶未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