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四川江油青林口 傾力打造“國字號”名鎮

四川江油青林口 傾力打造“國字號”名鎮

日期:2016/12/13 22:24: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以“紅軍文化”、“桃花節”、“高抬戲”名聞四方
 


  投資1500萬元、歷經兩年精心打造的江油古鎮青林口,正以嶄新的面貌笑迎八方來客。日前,記者再次來到這座古鎮,親眼目睹了“修舊如舊”後,古鎮既古樸,又美麗的容顏。
  時空交錯 彰顯古鎮魅力
  經過施工人員700個日日夜夜的精心修繕和搶救性維護,青林口古鎮換新顏。日前,記者來到這裡時,只見青石鋪築的路面、路沿石代替了原來的水泥路和水泥樁,吊角樓、鋪板房代替了原來的卷簾門和“火柴盒”,一大批不可復制的紅軍石刻、墨寫標語、紅軍橋、大戲台、古祠堂、火神廟、文昌殿等文物古跡都得到了合理妥善的修復和加固……
  為盡可能避免古鎮遭到人為破壞,目前,施工方用條石將機動車阻攔於古鎮之外,只允許游人步行觀光。走進古鎮,街面上,一盞盞大紅燈籠格外搶眼;門楣上,則貼著相配的大紅對聯;一些老人和孩子圍坐在街邊,歡聲笑語不時在帶有桐油味的青瓦房間飄散。
  今年62歲的鄧金朝老人談到古鎮的變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現在的青林口可謂脫胎換骨,既讓人感受到曾經的滄桑和紅軍文化,而環境面貌又得到極大改善,再不見以前的髒亂差了。”
  紅軍文化 成為寶貴財富
  青林口是江油最北邊的一個古鎮,緊鄰梓潼和劍閣,距綿廣高速厚壩站約5公裡,距綿陽城區80余公裡。明清時期,這裡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舟楫穿梭,十分繁華,其古建築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名錄。
  然而,古鎮上,最令村民引以為豪的卻是當地的“紅軍文化”。這裡用石頭镌刻和墨書在牆壁上的紅軍標語隨處可見,尤其是寫在黃家大院白牆上的“紅軍是中國民族和勞苦民眾的救星!”的大幅榜書標語最為醒目。整幅標語占據了半個牆面,長達25米,每個字高2米、寬1.5米,歷經75年的風雨仍如剛剛寫上去的一樣。據說,這幅紅軍標語,是全國僅存的最大一幅墨寫榜書標語。
  說起“紅軍文化”,另一處有名的地方當數“紅軍橋”。據當地老人說,1935年,紅軍進入青林口古鎮,並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政權。40余天後,紅軍奉命向西挺進,期間,一位姓劉的女戰士因重傷不能隨隊撤離,被安置在場鎮上養傷。後來女紅軍不幸被國民黨“清共團”查出,英勇就義於合益橋。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那位英勇不屈的女紅軍,“合益橋”經維修後正式更名為“紅軍橋”。
  整合資源 打造“國保”名鎮
  “5·12”特大地震期間,青林口古建築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災後重建中,國家和地方累計投入1500萬元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鎮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搶救性修復。
  據鎮上一位負責人介紹,改造工程雖已結束,但景區的後續工作和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仍在進行中。他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具有傳統韻味的青林口高抬戲和桃花節曾名播四方。2007年,高抬戲還榮獲國家頒發的“山花獎”,兩位民間藝人被列為囯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們將繼續提升青林口古鎮景區景觀品質,力爭把青林口打造成為"川西北第一名鎮"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他說,等天氣轉暖,當地5000余畝桃花盛開時,他們還將重新辦起停了4年的桃花節和高抬戲,屆時,燒火龍、川劇清音、變臉、吐火等精彩節目將一一重新亮相。 (記者 李方貴 文/圖)成都3月20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