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禅師塔
日期:2016/12/14 17:31:0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在偏處運城市鹽湖區西北郊的寺北村,有一座唐代古建築——泛舟禅師塔,體型小巧的這座塔卻有著不一般的價值:它不但跻身於中國名塔之列,還被選入《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名塔》等書籍,並被濃墨重彩地予以介紹。2001年6月25日,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南冬暖,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記者慕名拜訪,一睹這座千古名塔的雅韻豐姿。
頗為不易的尋訪
不得不說的是,泛舟禅師塔所在的位置太過偏僻,運城市區西郊的道路記者原本熟識,但是還是多次輾轉才到了寺北村。而在村中,又是兩次找路人指點,才在村子最南邊找到了一座位於高坡上的院落。
院牆不高,但從延綿的長度看得出占地很大。牆頭上冒出了一個看似歪斜的塔尖,是古物無疑,然而從裡面緊鎖的兩扇大鐵門嚴嚴實實地阻擋了視線。路邊站著閒聊的人說,看護的人就在裡面,但是無論使勁叫喊還是晃蕩鐵門,都叫不到開門的人來。無奈之下,記者只得轉道向北,去村委會求助。
因為周末,村委會只有門房大爺在,老人是個熱心爽快人,記者載著他一路重返院落,只不過他叫門許久,院子裡同樣無人答應。無奈之下,老人打電話給村干部。
在等待的過程中,記者不禁暗暗懷疑:不要說游客如織,看來這裡反倒是個無人問津的地兒,泛舟禅師塔是否真如文字資料中所說的那麼珍稀而值得瞻仰?
和旁邊的老鄉聊天,他們一個個倒是滿懷自豪地證實,日本、韓國人,還有黃發藍眼的老外都有來看的。“以前來的人不少,有的又是掃,又是拜的。這座塔真是好東西,你好好給咱們寫,搞個旅游開發麼。”一位老鄉囑咐記者。
古塔不言若天成
隨後趕來的村干部打通了院子看護人的手機,不一會兒門從裡面開了。上坡進門,一個寬闊的院子如公園一般,滿院子松柏的綠色。
大門右手邊,一個磚砌的低低平台,其上是一座單層的矮塔——平台是圓的,塔基、塔身是圓的,塔檐、塔尖都是圓的,整個塔宛如珍珠般圓潤精致且有質感,全貌顯露的一瞥之間,百米之外能感覺到它古樸渾厚的氣息。
運城境內古塔遺存眾多,如新绛龍興塔、安邑太平興國塔、芮城壽聖塔、臨猗雙塔、永濟莺莺塔,都是稜角分明直插雲天的,建築風格巍峨莊嚴,需抬頭遠觀才能見全貌。而身量不大的泛舟禅師塔只需找個高處踮腳,平視就幾乎能把上下通覽。然而,在它質樸渾厚的氣質中,透露出來的是平和從容的自信,大唐文明的遺風似乎包裹其內,徐徐吹拂潤澤人心,千年不曾斷絕。
繞塔三周細細品味,可以看出泛舟禅師塔的精致之處:近十米的高度,塔基、塔身、塔剎比例分配均勻,通體呈圓狀,由上到下逐漸放寬,顯得扎實莊重。塔身用磚砌柱分割為八個基本面,面南開一小門,塔檐比塔身稍稍伸出至塔基寬度,之上至寶珠處分多層逐漸收縮。塔上有磚雕的蕉葉、覆缽、垂蓮、仰蓮、寶蓋等,最上部分寶珠則為石雕。無論建築還是雕刻,工藝精熟,如自然天成一般,整體風格不逞奇巧而顯古拙端莊。
有研究者曾評價,作為單層圓體磚塔,泛舟禅師塔是我國唐塔造型中僅存的孤例,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其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構思之獨特,是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成就的例證。
可惜的是,因為年久失修,塔身上出現裂縫,塔檐破損,塔頂的寶珠也傾斜了。寺北村人對此的理解是,該塔建築藝術高超,現在無人敢承接修繕任務。
平亂重臣老家建寺
泛舟禅師塔所在的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塔名、村名都是大有來歷。
在泛舟禅師塔塔身正北一面,嵌著一方《安邑縣報國寺故大德泛舟禅師塔》石刻塔銘,塔銘有破損,據說是“文革”時期紅衛兵持槍射擊所致。銘文記載了塔的來歷,涉及人物有兩人,一位是中唐平亂重臣曲環,一位則是泛舟禅師本人。
綜合銘文以及文獻考證可知,曲環是唐代安邑人,也即今鹽湖區人。他生於開元十三年即725年,因為父親曲彬長期在唐西部邊陲做官,曲環從小就喜讀兵書,長於騎射,成年後效力於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屢立戰功。安史之亂爆發後,曲環在河南一帶抵抗叛軍,並因戰功不斷而升遷。當時藩鎮割據,戰禍不斷,唐德宗初年,曲環憑借平叛之功威名大震,被任命為陳許節度使。陳許即陳州、許州,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內,實際轄管13個縣。節度使在唐朝中期是一個了不得的官職,軍權、政權、財權集一身,以至於不斷有節度使造反作亂,而曲環卻忠於李唐王朝,其一生都在維護中央政權。貞元十二年(796年),曲環加封左僕射,也就是宰相之職。貞元十五年(799年)曲環去世,享年74歲,死後朝廷廢朝一日舉哀,贈司空。
曲環不僅治軍有方,還是理財高手,積聚的財富自然也不少。掌握權柄後,他選擇了在家鄉安邑修建一座“報國寺”——由寺名也可見曲環的政治志向。在寺廟之外,曲環還給自己和家裡人修建了“別墅”,並雇人耕作土地,該片土地便逐漸發展為寺北曲村,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寺北曲村才更名為寺北村。至今,該村村民仍以曲姓居多。
寺廟需要住持,曲環請來的就是當時的知名法師泛舟禅師。據說這位僧人出身不凡,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20歲時捨棄貴族身份出家修行,成為一代大德高僧。泛舟禅師的俗家身份究竟是否為皇家貴族,查《舊唐書》高宗後裔,沒有發現記載,不過此說是否成立,並不影響他在佛教上的地位。據銘文載,泛舟禅師於唐長慶二年(822年)亡故,泛舟禅師塔即為其身後安葬處。《舊唐書》專有《曲環傳》,對曲環生卒年有明確記錄,泛舟禅師是在曲環去世23年之後才圓寂的,報國寺為曲環出資主建,但為泛舟禅師建塔者另有他人。
古塔為高僧“身塔”
《安邑縣報國寺故大德泛舟禅師塔》文中載,泛舟禅師“神去形留”後,弟子們“遵大師躊躇之選,窆於寺之春率,建窣堵波以為瞻慕,思維之向也”。
這實際涉及佛教傳入我國後一些僧人葬俗的演變。
佛教起源於印度,僧人去世後為火葬,比如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後,火葬時燒出的捨利有一石六斗之多,八個印度國王每人各得一份,在各自的國家為佛祖捨利各建寶塔,讓百姓瞻仰禮拜。後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捨利塔中的7個,取出佛陀捨利共達84000顆,在天下遍築捨利塔,逐漸傳到我國佛祖建塔朝拜的捨利有19顆,永濟普救寺河東蒲坂塔也就是莺莺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後來,佛教在我國傳播過程中入鄉隨俗,僧人接受了我國普遍流行的土葬,而到了唐代,佛教界開始有了保存肉身菩薩的風氣,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去世後肉身龛葬或塔葬之風頗為流行。龛葬即石壁鑿龛保存肉身,塔葬即死後肉身葬於塔內,這種塔佛家稱為“身塔”。
泛舟禅師為一代高僧,門人弟子信奉者眾多,他去世後,眾人認為保存他的肉身對於弟子及信徒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築塔存身祭奠。至於為何把“身塔”建成了別具一格、藝術高超的圓形,它的獨特之處又有何種教化寓意?因為沒有資料予以解釋佐證,不敢妄加推測。
塔上銘文作者落款是袁允。袁允何許人也,不得而知,但據史料,他還給世人留下一篇詠荷的美文《清露點荷珠賦》。荷即蓮,最早種植於印度,歷來被佛家視為聖物。袁允詠蓮,又被邀請為泛舟禅師塔書寫銘文,當與佛教有深厚的淵源。另寺北村人給記者指點,塔身上顯出的數處淡黃色多年來一直不褪不掉,令人啧啧稱奇。
歷盡千余年滄桑之後,如今,宏偉的報國寺蕩然無存,遺址一角留下的泛舟禅師塔反倒成為這段歷史的承載者。
推薦閱讀:
梁林故居變廢墟 文物保護先從改變審美觀開始
遭遇挖掘機我們如何留下可以觸摸的歷史
安儒村祠堂文化
安慶消防文物古建單位開展六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