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佛山古牌坊(3)

佛山古牌坊(3)

日期:2016/12/15 15:33:4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祖廟“升平人瑞”坊 (清代)
  

 

  “升平人瑞”牌坊在市區祖廟路孔廟花園內,原位於城區省元巷梁氏祠堂內,清初時為庠生梁持璞建。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屢不第,為人寬厚和善,樂施與,卒時一百零七歲,按清代慣例奉旨立此牌坊。1960年開辟祖廟公園時遷建於孔廟之東側,1981年再遷建至孔廟北側現址,因舊龍鳳板已失,遂將正反面題額改為“古洛芝蘭’,和“季華留芳”。該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崗巖和灰沉積巖兩種,通面寬4.05米。樓為歇山頂,各樓檐下均為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拱,額枋、駝墩及雀替等構件上,均以高浮雕、園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劃著各種龍鳳、雀鳥、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樣的紋飾,構思巧妙,雕工精致,使牌坊於素雅中不乏其姿彩,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今已成為孔廟花園的主要景點。

 
 
仁壽坊 (始建於明,重建於清)
  仁壽坊在三水河口鎮紅城鄉察院街北端。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重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90)。坊為四柱三間沖天式結構,花崗巖石砌築。各門楣嵌有石碑,正中書“仁壽坊”三字,兩旁側門上端石碑刻有簡單記事:“萬歷四十二年甲寅仲春谷旦,廣東口口承宣布政使司,加十級,紀錄十次喬為百歲冠帶李開立。光緒十五年口房裔孫重建。”陽面從右至左,陰面從左至右的文字完全相同,明萬歷四十二年,知縣闵之聞,經本縣父老、名流推薦,選出當時已故百歲老人李開,上報廣東省藩台,臬台兩司批准,由鄉紳裡老捐資建坊。

  於是年舊歷三月開工,九月落成。李開之名還同時刻上省城的“百歲坊”。其時“仁壽坊”三字,是廣東布改使喬某所書,闵之聞曾為之作“李開仁壽坊記”。後原坊塌毀,李開後人於光緒十五年重建。
  李開,字兆啟,三水縣洲邊人,生於明嘉靖年間。一生淡薄功名,閒居鄉裡,家道富裕。生平養恬守樸,樂善好施,對貧窮無力婚娶、殡葬者,均樂於幫助。遇到災年,常又帶頭赈濟災民。死時實為九十八歲,依時俗,稱其為百歲老人。
 
 
“節孝流芳”牌坊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節孝流芳”牌坊在市區祖廟路祖廟大院慶真樓旁,原在順德縣龍江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為旌表尹廖氏節孝所建,龍鳳板額題“節孝流芳”,故稱。清朝沿歷代慣例,凡婦女喪夫後守節至終,即可由皇帝賜建貞節牌坊。該牌坊於1972年由博物館征集,1990年建於現址。為歇山頂四柱三間三樓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崗巖和灰沉積巖兩種,通面寬7.96米。各樓檐下的斗拱以至額枋、雀替等構件均為灰沉積巖,其上有高浮雕及園雕的多種圖案紋飾,尤其是所刻劃的眾多故事人物,其中有“琴棋書畫”、“八仙”及歷史故事等多套,精巧細膩,匠心獨運,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該牌坊高大俊偉,氣魄不凡,作為祖廟的配套文物古跡,使二者更相介益彰。
 
 
青雲門 明成化十五年(1479)建

  青雲門在高明明城小學內,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青雲門為石砌四柱三間坊式建築,通面寬5.88米,兩側矮柱高3.48米,中間兩柱高3.85米,柱直徑0.33米,青雲門正中刻有“青雲” (楷書),是黉宮建築組成部份。當時黉宮是培養科舉官宦人才,黉宮建置後,在明代增建和修葺十四次,到明未清初毀於兵亂,清代順治八年(1651)重建,重建後又修葺四次。民國期間在這裡辦高等小學和初級中學,1940年8月,日本飛機轟炸明城,黉宮內部分建築被炸毀,]948年,黉宮又遭火災,一直以來,又由於受自然和人為的損壞,黉宮已不存在。現在,只剩下大成殿白基和青雲門。青雲門是現存較好古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