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龍泉古寺

龍泉古寺

日期:2016/12/14 17:26: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龍泉古寺位於河北省鹿泉市太行山麓四平山北岸生態區巖地上,東接翠屏,西連五寨,南披封龍,北帶滹沱,距省會石家莊市中心15公裡。始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為臨濟宗高僧淨琛老和尚所修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寺院重修擴建,初具規模,當時稱作龍泉山院。公元1291年金廷聖旨為之賜名“龍泉院”,並依此正名為龍泉寺,素有“四平山中生紫煙,千載龍灘化甘泉”之稱的四平山也因此更名為龍泉山。當年聖旨的石刻,至今保存在寺內上院大雄寶殿外的石壁上。之後元明清歷代,寺院都經過修整和續建。元大德四年、明正德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年、清鹹豐七年等修建之碑文,至今仍屹立於寺院內。

    據現存碑文記載,寺院鼎盛時期,曾有僧眾百余,山場20公頃,良田300多畝。僧人們墾荒種地,農禅並重,以寺養寺。他們曾用過的石碾、石磨、石臼至今尚存於寺中。明嘉靖八年(公元1530年)的金剛台和明萬歷(公元1590年)的香爐至今仍在使用。

    金代詩人元好問詩言“登高都說龍山好,從此龍泉是聖境”;嘉靖年間獲鹿縣志亦稱此處“浮雲笑人生,空山移我情”。自淨琛老和尚開寺以來,龍泉山山中有寺,龍泉寺寺依山水,山景水景叢林景景景悅目,風聲泉聲誦經聲聲聲入耳,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獨游或攜賞的好去處。

    然近代以來,尤其是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國運衰敗,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寺院香火逐漸衰落,寺院建築也幾經天災人禍而遭毀滅,到新中國建立前,寺院已是殘垣斷壁。文革期間,寺院再遭破壞,僅余的兩殿的房頂被掀掉,梁椽被拆走,佛像被推倒,龍井被填平。此後,寺內荒草叢生,滿目瘡痍。只有那一汪泉水仍舊湧流,涓涓低吟,仿佛在傾訴著古寺的滄桑和世事的無常。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龍泉寺也迎來了復興的機遇。1987年11月,寺院在政府和當地民眾的支持下得以重建,在龍泉寺舊址上落成大雄寶殿、龍王殿、天王殿,並以龍泉寺公園名義對外開放,歸屬獲鹿縣(現鹿泉市)旅游局管理。但由於沒有僧眾進住和管理,旅游文化和佛教文化無以相得益彰,在不堪債負後,逐漸復陷入山衰寺毀、荒涼破陋的境況。

    然“盛世興古剎,佛光耀龍泉。”1995年春天,受地方政府的邀請,上常下開法師主持龍泉寺。常開法師當時前往龍泉寺的所有什物是一單衲衣,一本地藏經,一尊地藏菩薩。常開法師曾於當年三月初六,在石莊家市眾居士陪同下,一行十余人前往龍泉寺考察。其時山荒寺破一片蒼涼,眾居士唯恐法師離開河北返回故裡,暗自祈求佛菩薩加持,期以能讓法師留下。次日晨,當兩位居士再度騎車送法師前往龍泉寺時,卻驚奇地發現滿山杏花一夜之間紅蕊競相綻放,路旁野草吐綠,山上泉水潺潺而出,奇景迭現,竟似換了人間,故有“杏花一夜竟相放,留得高僧常開來”的佳話。自1995年常開法師主持龍泉寺以來,地藏殿、接引殿、天王殿、觀音亭、方丈樓、尼師樓、法華塔等建築相繼竣工落成,在常開法師自所發出的大願力下,仰仗三寶恩德、十方善信之力,先後籌募淨資上千萬而建成了殿堂林立、道場莊嚴的新龍泉寺。

    如今的龍泉寺除塔林區、響碑亭等景點外,主要由山門、上院、下院三部分構成,一條總長1500多米的吉祥路自山腳盤旋而上,寬闊平整,貫穿全山,大開往來之方便。山門巨幅匾額“龍泉古寺”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九十三歲時親筆手書的最後一幅墨寶。對聯“龍泉造福於人民千載而下又舒廣長舌,古寺重興於檀信十年以來常聞妙法音”為中國佛學院高僧上白下光老和尚所題。山門兩邊的院牆上所書“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上淨下慧老和尚的生活禅旨。古寺上院有龍泉,龍泉古寺乃因其而得名,據縣志載“泉自山腰懸,注洪若水蓮”,夜聽泉水涓涓,若夜雨清麗洗塵,妙音天成,於是遠久傳誦“更有龍池施夜雨”。有碑文記載,龍泉水“冬夏各異,其味甘冽,可以療疾”。

 

    因其神奇,被當地百姓稱為“聖水龍泉”。此間游人,最喜取水一飲,清齒沐身,滋舌潤心;更有近鄰遠鄉,用壺桶灌之,歡喜歸去。古寺下院在不久前的2011年9月7日,見證了上常下開法師的晉院升座盛典。巍巍矗立的法華塔淡看山下世間,對望不語青山,或風雨俱來時,或雲日同往時,巋然不動,我自隨他,好一派得道之相。七級新塔,千年古剎;新塔因古剎則不孤,古剎借新塔而益興。新塔古剎相得益彰,壯哉雄哉龍泉古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