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石家莊:封龍山之陽西石窟寺

石家莊:封龍山之陽西石窟寺

日期:2016/12/14 17:21:2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西石窟寺

   封龍山之陰在鹿泉境內,開發較早,現在是石家莊周邊比較著名的景區。是個旅游景點就得裝扮的有模有樣,因此開發過程難免大興土木,這也是目前旅游項目建點的基本套路。目前山上建有封龍書院等仿古建築,可以勉強稱之為“群”,是個石市人民周邊游的不錯去處,還有公交車直達景區大門,甚是方便。                                                      
    封龍山之陽在元氏境內,早就有登山於封龍山之南的沖動,向往之心源自一個“封龍書院”屬地之爭的公案,你說在你家,我說在我家,不是寶物沒人來爭。封龍書院前身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41年,也就是東漢建武17年,是河北歷史上最早的書院,至北宋與中溪書院、西溪書院、蓮池書院並稱江北四大書院,與當時飲譽江南的四大學府競相媲美。

                                                      封龍書院
    封龍書院初具規模,可惜去時尚未正式開放,據說漢碑將移至書院,此真可謂是鎮院之寶了。以封龍書院為核心鋪展開來,周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也獨具魅力。出了封龍書院,沿山路一直走上去,雜七雜八的拍下來,發現竟也是一番景象。不禁感慨,此處風光甚好,幽幽的小路、啾啾的鳥鳴。

                                                       石窟內景
    鹿泉新建封龍書院於山之陰,先整出個既成事實,占地利(景區)之先,揚名周邊,致使石家莊人十有八九只知此院。元氏後起之秀,占實物之優,穩扎穩打,考察出書院遺址所在地,並有讀書洞、蒙泉、墨池、漢碑、西石窟寺、智公和尚塔等實物,作為真憑實據,板上釘釘地確定了封龍書院的“元氏籍貫”,更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封龍書院演繹出的淒美愛情故事渲染,尤其是同窗共讀、十八相送場景的定位等,使封龍書院的定位更是無容置疑。


    西石窟寺位於封龍山南坡,約創於北齊時期,北宋時達到一定規模。原是一處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間。現房捨全無,僅存三處石窟。近年建了一座廊不是廊,房不是房的建築,擋雨不遮風,也算是一種保護。仔細觀察,在巖壁上尚存一些凹槽,大概是當年立柱搭梁之處。

    開鑿於南北朝時期北齊的,是最西邊的三世佛(三號洞),正中為觀世音像,左為騎坐大象的普賢菩薩,右為騎坐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只是文殊、普賢二菩薩像也未躲過“文革”之劫,均被砸毀,現僅存大象、獅子的殘片,後將殘片與水泥混合修復,但工藝實難恭維,粘貼在水泥墩上的殘片還是值得觀賞、探究的,由此尚能想象其完整狀態的精美。

 

洞內雕刻小佛像
    周圍洞壁上刻滿小佛像,觀音菩薩背光之後原有十八羅漢雕像,現僅存二尊羅漢。中間的千佛洞(二號洞)建造於唐代,內供三世佛,洞裡雕刻著958個小佛,造型各異,非常精美。有些佛像被撬下盜走了。心痛之余,感慨文物保護至今還需加強,直至我們離開,一直沒有看到工作人員出現,大概是下夜班回去休息了,因為在石窟裡我看到了一張床。東邊是大臥佛(一號洞)建造於宋代,為一尊臥佛像,表示釋迎牟尼涅磐。只可惜目前為鐵柵欄所困,有礙觀瞻。此亦可謂“破壞性保護”,包括每個石窟門口的鐵柵欄,如出一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