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等一批學校和學術機構為避日軍轟炸,遍尋校址無著。正在焦慮和失望的時候,李莊的鄉紳聞訊,即發了一紙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這一紙電文,讓當時的學界名流感受到了李莊小鎮的博大胸懷,讓這個江邊小鎮與文化結緣。

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等十多所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輾轉遷駐李莊,前後遷入總人數達1.1萬之眾,全國知識名流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等雲集李莊。學者專家在李莊的活動促進了李莊文化水准提高,使其成為抗戰後方中國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李莊不僅是一個有故事的小鎮,訴說抗戰風雲的名鎮,還是一個能折射中國文化、積澱著歷史遺跡的千年古鎮。

李莊,春秋戰國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置六同郡起,已有1460年歷史。又於隋、唐、宋代中作過州、縣治400余年。明、清兩代是長江沿岸重要水陸碼頭,湖廣移民集中之地,聯系南六縣的物資集散中心,社會經濟與文化較繁榮,留下了許多重要文化遺跡。
鎮內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古作坊、古井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慧光寺、玉佛寺、東岳廟、南華宮等代表“九宮十八廟”的古建築群有很高文化藝術觀賞價值;有被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螺殿,與奎星閣、百鶴窗、九龍碑等並稱古鎮“四絕”。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李莊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為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古鎮裡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這些文物遺跡與李莊的抗戰文化,賦予了李莊這座千年古鎮別樣的內涵。
有人這樣評價李莊:它可以讓有愛國情懷的人欣賞抗戰文化,可以讓喜歡品味建築風格的人欣賞古建築文化,可以讓尋根問祖的人欣賞客家文化,可以讓虔誠的人領略宗教文化,可以讓貪杯好吃的人品味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