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街道開辦免費歷史文化博物館 明代墓志收藏很豐富

街道開辦免費歷史文化博物館 明代墓志收藏很豐富

日期:2016/12/13 21:35: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博物館眾多,很多區縣都有自己的博物館。然而,由街道開辦的博物館,在南京還較為少見。近日記者獲悉,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的“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即將開放。這家由街道主辦的博物館究竟有什麼看點呢?記者昨日前往一探究竟。

西善橋是“文物富礦”

西善橋是雨花台區的一個街道,面積不算大,人口不算多,但其歷史底蘊的深厚,在南京郊區各街道中,完全是可以排在前列的。西善橋文史專家朱向東先生告記者,西善橋是南京重要的地下墓葬埋藏區,“這裡的古代墓葬,從兩漢、六朝一直到明清時期的都有。”

據記者了解,西善橋境內有太崗寺古文化遺址、黃家山古文化遺址、罐子山南陳顯寧陵、姚南村明代失考墓石刻、明代南京刑部尚書顧璘家族墓、明代航海侯張赫墓、明代道教領袖劉淵然墓等著名的歷代古跡,而曾經在文物界引起轟動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明吳經墓提梁壺(中國最早的紫砂壺)等國寶級文物也出土於西善橋地區。

在這樣一個“文物富礦”,出現一個博物館是情理中的事情。

墓志記錄“處士”生平

昨天上午,走進位於西善橋福潤社區寺門口的“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後,記者首先看到,博物館院內牆上鑲嵌著四四方方的二十多件石刻,“這些都是在西善橋地區發現的歷代墓志,以明代的居多。”朱向東告訴記者。

能收藏這麼多明代墓志,這是很多大型博物館都無法做到的。記者了解到,這些珍貴的古代墓志,有的是在施工中出土的,有的是西善橋居民無意中發現的。

“很多墓志的得來,說起來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朱向東說。記者看到,來自南京刑部尚書顧璘家族墓的墓志就有多塊,分別屬於顧璘的父親、母親、祖母等人。一位頭銜為“大明骠騎將軍前軍都督府佥事”、“追封英山侯”的明代將領,其墓志也得到了妥善收藏。朱向東說,此人名叫於顯,是明初有名的將領,“他的墓志本來是用作某茶場房屋門前的鋪路石,我們無意中發現後,就立刻征集了過來。”

記者還看到,很多墓志志蓋上有“處士”二字,證明墓主的頭銜是“處士”。那麼,“處士”究竟是什麼身份呢?“‘處士’相當於君子,本來是指有德有才,卻隱居起來不願做官的人。到了明清,‘處士’則泛指品德高潔、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朱向東說,從西善橋發現的墓志來看,埋藏在此地的“處士”很多,其中的“處士”姚廷器,其生平通過墓志志文,已經得到了還原,“這是明初一位真誠友善,謙虛隨和的‘處士’,他雖然沒有當過大官,但他的墓志卻是由南京吏部侍郎李旻(狀元)撰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金澤(狀元)書寫,由此可見,姚廷器的確是一位名重當時的謙謙君子,享有崇高聲譽!”

東漢銅錢見證通貨膨脹

走進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展廳,記者看到了大量六朝文物,“滑石豬,青瓷罐、青瓷牛車、青瓷雞捨……”這些文物再現了西善橋地區在六朝時擁有過的輝煌。

一個展櫃內陳列著“大泉五十”、“五铢錢”、“大泉當千”、“剪邊五铢”等西善橋當地出土的銅錢。朱向東告訴記者,這些銅錢都是東漢時期的。其中最為奇特的是“大泉當千”,雖然只有一枚,但個頭是其他銅錢的兩倍,“這枚銅錢在東漢末年相當於面值1000元的銅錢,見證了當時的通貨膨脹。”

而“剪邊五铢”則更為有趣,朱向東介紹,“剪邊五铢”也是東漢時的,是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

去或錾切的五铢錢,無外廓,“五铢”二字殘留偏旁。“這種錢幣的出現,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經濟混亂,老百姓生活窮苦,不得已將五铢錢剪掉,剪下的部分可以回爐鑄銅。”

除了古代史文物,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還展出了一批日軍侵華時期留下來的子彈和手雷,並用展板展示了抗戰期間罹難的西善橋居民的名字,提醒參觀者不要忘記那一段國恥。

據介紹,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將於五月中旬正式開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