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日在“土家交響樂”絲弦鑼鼓發源地湖北建始縣長梁鄉,觀看了由長梁絲弦鑼鼓表演隊表演的《上路》,數十人的混合演奏,其旋律悠揚婉轉,氣勢高亢激昂,內涵豐富,讓人振奮。
長梁鄉副鄉長劉佳佳介紹,建始絲弦鑼鼓是當地流行200多年的民間音樂藝術,絲弦鑼鼓運用20余種50多件民族樂器(鼓、鑼、缽、勾鑼、馬鑼、阮、梆鼓、元板、梆子、二胡、京胡、京二胡、月琴、揚琴、笛子、大小唢吶等),采用打擊、輪奏、混合吹打、唢吶獨奏等形式。根據不同曲目組織表演,混合表演時表演者多達數十人,少則6至7人。劉佳佳告訴記者,建始縣絲弦鑼鼓表演隊早已走出了大山,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多次參加演出,深受觀眾喜愛,被人們贊譽為“土家交響樂”。
長梁鄉文體服務中心主任向良元介紹,鑼鼓是一個隨恩施土家民族生存而發展的藝術產物,而絲弦與鑼鼓的結合是民間吹打樂改革提高的轉折點。清嘉慶年間,一個名叫李世高(外號高老頭)的唱昆曲的藝人,因戲班散伙,流落建始長梁。他把昆曲、唢吶曲牌與本地的耍鑼鼓和薅草鑼鼓揉合在一起,變革發展,成了今天的絲弦鑼鼓。在絲弦鑼鼓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種曲牌和演奏方式,僅在長梁鄉民間流傳的各種吹打曲牌近200個,已收集整理出版的就有102個。
建始長梁絲弦鑼鼓,亦被稱為是“湖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現已被確定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梁鄉2005年被恩施州政府命名為“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以來該鄉肖茂榮、肖遠游兩個民間藝人相繼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命名為“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2004年,第一位絲弦鑼鼓民間藝術大師肖茂榮去世以後,肖遠游成為了恩施州僅有的一位絲弦鑼鼓民間藝術大師,但由於年邁體弱等原因,肖遠游老人已經很少參加絲弦鑼鼓的表演活動。
向良元介紹,長梁鄉66個村中有71個“絲弦鑼鼓”表演隊,藝人達2400多人,村村都有表演隊。他們平時活動在本地及周邊鄉鎮,主要為民間紅白喜事、婚喪嫁娶所用。全鄉絲弦鑼鼓表演隊年均表演2400場左右,最高一年可達2800余場。全縣絲弦鑼鼓藝人年總收入達270多萬元,藝人年均收入2萬元左右,少數藝人年收入可達近5萬元。
長梁鄉還把絲弦鑼鼓搬進了民族教育的課堂,長梁鄉民族小學開設了絲弦鑼鼓專題課,成立絲弦鑼鼓培訓基地,並聘請民間優秀絲弦鑼鼓藝人執教。學校提供場地和樂器,學生自願報名學習。開課4年以來成效顯著,現已有120余名學員,最小的學員僅8歲,學校成立了“絲弦鑼鼓藝術團”,多次赴北京等各地展演和參與本地大型匯報演出。
目前,建始絲弦鑼鼓已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產業,許多在外務工的男女青年紛紛回到家鄉,投入到絲弦鑼鼓的行列學藝、傳承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