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河口古鎮的前世今生

河口古鎮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3 21:12: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到鉛山河口、石塘考察古代城鎮建設的學者和到古鎮寫生的畫家,都對這兩處古鎮的建設格局和古鎮的風格贊歎不已。1984年和1985年,時任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的吳光祖兩次帶領測繪隊考查河口古鎮,都對河口古鎮及其古建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吳光祖說,河口古鎮具有中國江南古鎮的典型性,折射著作為以水運為主的交通時代江南古城鎮的發展史。
    石塘,是古代中原入閩水路的最後一個碼頭,走水路的商旅在此上岸,翻越分水關和溫林關即到閩江上游崇陽溪畔的崇安古鎮,連接八閩地區。河口,是古代閩浙皖贛等地貨物集散地,其水陸交通的樞紐地位造就了這座曾因手工業發達和商貿繁榮的江南著名古鎮。

    在河口古鎮,今天還幸存一條5裡長的老街。這條老街,人們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護部門行文的名稱則是“鉛山縣河口鎮臨河古街道”。清《續文獻通考》載:“河口估舶(商船)自所聚,商務勃興,人口五萬”。可見,明清時的河口城市規模已是相當大。就在10多年前(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河口鎮仍然保留著“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風貌。可是,只在近短短10多年間,千百年形成的一座著名古鎮就被“發展”到只留下一條“老街”的殘局了。今天的人,也只能從這有幸遺存下的老街和“九弄十三街”的殘存而“窺斑見豹”了。 本文來源於上饒新聞網[www.srxww.com]

    走在殘存的老街上,沿街原來開設的紙號、茶號、布店、藥店、銀樓、錢莊、酒肆、書局、油行、南北雜貨等商店和手工作坊等鋪面額枋上,老字號的印記依稀可辨。人們通過這些破損的歷史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鎮當年所發生的熱鬧繁華故事;或仿佛間,似乎看到街市上人來車(獨輪花車)往的商品交易和人際交往,甚或還看到臨河碼頭上裝貨卸貨的工人和挑夫忙忙碌碌的身影。

    清乾隆八年(1743年)編纂的《鉛山縣志》載:“河口之盛,由來久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乾隆三才子”之蔣士铨在詩中這樣描寫河口市肆的情形:“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擾擾三更夢,嘻嘻一市狂。”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商界則稱河口為贛、閩、浙、粵、鄂、蘇、皖、湘等“八省碼頭”。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指出:“明代中葉,江南水運發達的城市商業日趨繁榮,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五大手工業區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系。”

     “青山南去連八閩,綠水北流入信江。”河口古鎮商業的繁榮,是由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而形成的。在水運交通時代,位於信江河畔的河口古鎮因貫通閩江水系、錢塘江水系、鄱陽湖水系和長江而成為中國東南的商業重鎮。它成鎮於唐代,當時鉛山(銅)場煉出的銅,就是從這裡運到設在饒州(鄱陽縣)的永平監(唐宋兩朝專設的官營造幣中心)鑄錢的。北宋,因商品交換日益增多而被稱為“沙灣市”。明代,因商品集散不斷擴大而日趨繁榮,稱為“河口”。到了清康乾時期,河口進入鼎盛時期,周邊各地貨物集散於此而成了商賈雲集的“通衢”之地。乾隆年間,河口各路商鋪有2000多家,沿江10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舟船如蟻,帆樯蔽江,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碼頭卸貨。《中國茶鄉之行》的作者R·Fortune寫道:“河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也來自行據此采購河紅茶。”當時,俄、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裡迢迢奔至河口販運茶葉。

    臨河老街,寬6米,臨信江東西走向,由東端的一堡街、二堡街、棋盤街、三堡街和西端的半邊街組成。在二堡尾三堡頭之間的棋盤街,街面更為寬廣。從一堡到三堡兩側店屋尚存店屋500多家。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為兩層磚木結構,連續多進,有的進深達數十米;臨街頭進為門市鋪面,裡進依次為客廳、居室、庫房、作坊等,二樓為居室、賬房、繡房等。房屋之間為砌築山牆(俗稱封火牆),兩屋封火牆之間有1米多寬的通道,將房屋分隔開來。臨街店屋樓上加欄桿和掛檐板,店面多采用木、磚、石三雕或彩畫等裝飾,並懸掛牌匾,或掛有幌子,以招徕顧客。其中,以銀樓、錢莊、茶莊、紙號、藥店、綢緞店鋪為豪華富麗。街面,用長條青石和麻石鋪成,中間橫鋪,兩側縱墁。這些縱橫鋪就的青、麻石,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車轍痕跡。過去,有一種箍著鐵箍的獨木輪手推車(叫“花車”),車上載滿貨物常年穿行其上,就在石質街面碾下道道深轍。這道道斑斑駁駁的車轍痕跡,錄下了當年獨輪花車輪軸間的吱呀碎響,刻印著街市熙來攘往的熱鬧,述說著古鎮市肆往昔的榮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