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的裝飾工藝之低溫彩
日期:2016/12/14 18:06:41   編輯:仿古陶瓷 低溫彩屬於陶瓷釉上裝飾用彩,主要有色劑和熔劑組成,它的熔融溫度較低,一般在750℃~850℃之間。色劑包括著色金屬氧化物、著色硅酸鹽、硅鋁酸鹽、鋁酸鹽、鉻酸鹽、鐵酸鹽等。它們在顏料中形成固溶體或混懸體。熔劑為低熔融溫度的玻璃體,為鹼金屬硅酸鹽玻璃、硼酸鹽、硅酸鋁玻璃或硅酸鉛玻璃。色劑及合成著色礦物的熔融溫度較高,在低溫中不能熔融,必須混加低溫熔劑作媒介來降低顏料的熔融溫度,並使之牢固地附著於瓷面上。由於釉上彩繪的彩燒溫度較低,所以許多陶瓷顏料都可以采用,故釉上彩繪的色彩極其豐富。
1.古彩我國最古老的低溫釉上彩裝飾顏料是古彩。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用它繪制的五彩瓷器,最早出現在近一千年前的中原地區。它同古代琉璃釉制品一樣,最初很可能是舶來品,是西亞釉陶彩繪工藝,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當然,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古彩顏料和低溫琉璃釉是由中國先民自主發明的。
金彩黃金這種貴金屬自古就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其高貴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來裝飾瓷器。陶瓷上的金彩裝飾工藝,主要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金箔裝飾階段。第二,本金裝飾階段。第三,洋金裝飾階段。一般情況下,我們根據器物上的金彩特征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制作年代范圍。
明代及明代以前均采用金箔裝飾工藝。目前,我們知道最早采用金彩作裝飾的器物是唐代彩繪陶俑,數量極少。宋代以後用金彩作裝飾的瓷器數量逐漸多了起來,但總體來說仍屬少數。究其原因,很可能這時的金彩加工工藝,還不屬於陶瓷加工工藝的范疇,應當是由當時的金鋪負責加工,屬於另外一個行當。因為我們在古窯址中很少發現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窯葬、古文化遺存中時有發現。
黃金是一種延展性極好的金屬材料。古人正是利用黃金的這一特征,首先把它加工成金箔。其方法是先將黃金捶打成厚1毫米的金葉,俗稱“開條子”。然後在每張金葉之間用烏金紙把它們隔開,每四十張金葉為一捆,打成包。再在打金石上用打金錘捶打,打成只有1/3竹紙的厚度。
目前我們發現,采用金箔裝飾瓷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貼金,一種戗金。前者是用毛筆直接蘸膠液在瓷器表面書寫或描繪圖案,待膠液半干時將金箔粘貼上並壓實,膠液干透後再用硬毛刷將圖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塗膠處的金彩圖案。後者是使用堅硬的工具在釉面進行錾刻,然後再在錾刻的溝槽內填膠、貼金,待膠液干透再將溝槽外的金箔去除。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古人都離不開用膠液粘貼金箔,他們到底用的是什麼膠液,眾說紛纭,有說用大蒜汁的,亦有說用生漆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筆者認為采用生漆的可能性更大。由於貼金箔用的膠,都是有機物質,幾百年後的今天已經大部分解,加之塗層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無法破解。這時的金彩牢固度較差,保存至今者多數已剝落殆盡,只剩痕跡。由此可見,因為金箔裝飾工藝成本高,實用性差,所以當年采用者就寥寥無幾,保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均為國寶。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時的金彩加工工藝還不屬於陶瓷工藝中的彩燒工藝,倒與金漆鑲嵌類似,從屬於陶瓷制作以外的後期深加工。
推薦閱讀:
江西吉水縣發現隋唐墓葬群
武漢傳說中的古琴台和消失的漢陽古城
紹興在建別墅園挖出千年古墓
廣饒縣一建築工地挖出漢代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