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窯村的缸窯相濟水火土
日期:2016/12/14 18:06:27   編輯:仿古陶瓷 缸窯村位於平陽縣西北部鶴溪鎮,距平陽縣城18公裡。它東鄰梅源,南與麻步為界,西連水頭、騰蛟,北與鳳巢接壤,屬半山區古村落,村內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茂盛,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經濟以傳統制陶業和農業生產為主。村內有大溪流經,出麻步顯橋清江浦,注入鳌江。
缸窯村原名為後莊村,據《平陽縣志》記載,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村民魯通、魯明等人利用當地的優質陶土,在後莊村建窯燒制陶器。當地謝氏宗譜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616年),謝進楚攜家人從福建南安石敖林移居到霞浦後山,後人謝姚溪偕母從霞浦遷到後莊,從事制陶。此後該村制陶業逐漸興盛,發展到18座窯,後莊村亦改名為缸窯村。
說陶
缸窯村擁有豐富優質的陶土和背山靠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自明朝萬歷年間建窯取土制陶以來,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浙南悠久的陶瓷生產歷史古村落代表。
缸窯村生產的陶器,大多是實用型的,有酒缸、水缸、水管、花盆、金瓶等五六個品種,其中以酒缸居多。因陶器在餐飲和貯藏方面極具實用性,用來裝置任何物品一般都不會腐蝕氧化,可稱得上是古老又安全的器皿。浙南人有自家釀黃酒的習俗,缸窯村所生產的陶缸多為酒缸,用這樣的陶土酒缸釀酒、裝酒,或保存或外運,只要封存得好,可長年不變質,越陳越香,因此缸窯陶缸在浙南一帶十分走俏,而且還遠銷省內台州、麗水及福建等地。鼎盛時期,這裡有上百家制缸工場和作坊,在浙南閩北很有名氣。
缸窯村的窯址主要分布在缸窯山西麓。這裡背山面水,風光秀麗、陶土資源豐富、質地細膩、粘性好。燒陶必備的水、柴、土三個條件在這裡一應俱全,難怪缸窯村的先祖不遠千裡從福建遷徙於此建窯燒缸。缸窯窯址依山就勢而建,布局錯落有致。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共有三進單層簡易磚木結構陶瓷作坊,每進作坊大概有17間房子。新中國成立初期,缸窯共有4座完整的窯床,現尚保留2座。每座窯床長約30米,最多一個窯一次可燒500個左右器物。
據當地缸窯傳承人謝氏族人介紹,缸窯在近現代有著輝煌的歷史。民國29年,當地人謝伯和出資創辦缸窯陶器廠。民國30年,群眾集資900股計資金4300銀元,創辦缸窯陶器運銷合作社,共有社員72人,年產陶器5萬只。民國35年,在著名化學家蘇步皋先生的指導幫助下,當地開始生產化學工業用的耐酸壇,產品遠銷南京、上海等地,深受用戶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缸窯村制陶工藝得到迅猛發展。1964年,我國為支援阿爾巴尼亞修建煉焦爐,需要一批質量上乘的缸磚,而在國內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貨源。後來,經有關部門推薦,他們找到了缸窯。於是,生產缸磚的重任就由缸窯耐酸器材廠承擔。在上海援外部門的指導下,工人日夜奮戰,缸磚試產成功。後送上海鑒定,質量完全合格。缸磚的試產成功,不僅幫助完成了我國的援外任務,而且也同時解決了上海焦化廠無缸磚的後顧之憂,這一輝煌時刻永久載入史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缸窯燒陶在浙南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瑞安等地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同時缸窯也有不少燒陶師傅到周邊地區傳授技藝、幫助建廠燒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需求旺盛,缸窯曾一度空前繁榮,除滿足溫州各地日常生活所需外,產品還銷往台州、麗水及福建等地。近十多年來,隨著時代變遷,缸窯村生產的陶缸、陶罐等器具逐漸被其他用具所取代,再加上缸窯生產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產品缺乏創新,缸窯的輝煌歷史不再,逐步走向衰落,傳承人逐漸變少,技藝幾近失傳。缸窯制陶工藝傳承方式大多為子承父業,也有拜師學藝的。
上世紀70年代間,缸窯手工藝人達百余人,然後逐年減少,如今僅剩十余人。目前從業的大多數為從十幾歲開始一直干到現在的老工匠,年齡在四五十歲,且以謝氏家族為主。
制陶
說起缸窯制陶,不得不談談缸窯陶瓷制作工藝流程。缸窯制作工藝流程主要有八道,分別為挖土、搗土、制坯、陰干、修坯、上釉、裝窯、燒窯等。缸窯村陶瓷制作工藝較為傳統,整個制作過程都由手工完成,並且所使用的均為傳統工具。每道工序力求盡善盡美,這也是現代技術生產所難以比擬的。缸窯村陶瓷產品硬度高、不脫釉、耐酸度高達99%以上,深受廣大用戶喜愛。
挖土,首先解決原料問題。用鋤頭和鍬撥去表層的泥土,至地表下1米或1.5米處,挖取優質陶土。原料解決後,接著就是搗土。將陶土按比例加上水後,反復踩踏和搓揉,使之變成“熟土”。需注意的是,在揉土過程中得剔除土中的石粒和雜質。制坯分為兩種情況:制作“小貨”時往往需兩人配合,一人用腳使勁蹬著輪盤旋轉,另一個則坐在輪盤前用手將“熟土”輕輕地拉和托。在旋轉過程中,通過拉、扶、修等技術把“熟土”變成陶器的初坯;制作“大缸”只需一人。先將“熟土”搓成一條,圍成一圈,然後根據缸的大小,一圈圈往上接,最後形成缸坯。制坯時要用兩把槌子反復槌打,使之成型,再用沾過水的布將缸坯外表搓光滑。一名制坯工一天一般只能完成兩個酒缸泥坯,難易程度可想而知。接下來要處理的環節是陰干。或把泥坯放在工棚裡慢慢風干,或可在太陽下曬干。泥坯一般晾曬10天左右才能進窯燒。修坯是制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它主要起刻畫花紋、線條或稜條的作用。上釉的原料大多是用灌木燒制的灰加水泡成釉水,然後均勻地塗抹在坯件上。接下去就是裝窯了。把上過釉的坯件放在窯中事先搭好的架子上。一道窯一次可安放100個酒缸泥胚,並套放花盆等器具120個。一個窯床一次最多能裝500多個器具。燒窯是整個環節中最為關鍵、最見功底的技術。用松毛樹枝圍在坯件四周,架起來進行燒制。燒窯工在窯眼邊連續24個小時日夜不停地添加柴草。把窯內溫度燒至1000℃,一次窯大概要耗費掉5000公斤的柴草。最後出來的才是陶器成品。
古建
鶴溪缸窯村,是謝氏的聚居地,謝氏的先祖遷居至此已經近四百年,由於缸窯村制陶業的發展興旺,謝氏族人隨著丁財兩旺,事業騰達,同時興建了不少的傳統鄉土建築。缸窯村內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完整的浙南傳統民居和宗祠建築,其中以建於清嘉慶年間的謝聖延民居和缸窯村謝氏宗祠最具代表性,這些鄉土建築構成了古香古色的村落建築文化。
謝聖延民居位於平陽縣鶴溪鎮缸窯村鶴溪北路373-71號,坐東北朝西南,於清嘉慶年間由謝氏族人謝聖延所建,前後共三進,左右設廂房,由門屋、前屋、廂房、正屋組成的合院式院落,三合土地面,抬梁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占地面積1744平方米。
民居門屋面闊十一開間,進深五柱十一架檩,明間檐廊圖案雕刻精美;左右兩側梢間及盡間為兩層,二樓設靠欄,做工考究。前屋面闊七開間,進深五柱十一架檩,明間中設四扇槅扇門,門兩側設通道,通道上雕有空镂格子圖案,雕刻精細;明間前設踏步五級。前屋左右廂房為兩層樓閣式,面闊四開間,進深五柱十一檩,二樓設美人靠,樣式古樸。前屋天井中為卵石鋪砌,前後為三合土夯地組成,較有特色。正屋面闊七開間,進深七柱十三架檩,前檐設軒廊,明間後金柱間設四扇槅扇門,槅扇門前置供桌,兩側設通道,明間梁架上的雀替、月梁等建築構件刻有花卉、如意紋等精美圖案,雕刻精細。正屋左右廂房面闊三開間,正屋天井中設花崗巖條石鋪砌甬道。正屋後有古井兩口,至今仍在使用,四周圍牆,用塊石堆砌。謝聖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保持完整,建築構件雕刻精細,為古色古香的浙南典型的傳統民居建築。
坐落於缸窯後莊山麓的謝氏宗祠建於清末光緒二年(1876年),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由正殿、門台及圍牆組成。正殿明間面闊七開間,進深六柱九檩,梁架為抬梁穿斗式結構。明間脊檩處刻有“光緒貳年歲次……”等字樣。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施勾頭滴水。屋脊兩端飾吻獸,屋脊中間施為八仙過海和福祿壽星堆塑,栩栩如生。屋側牆體為官帽牆,氣勢雄偉。門台由青磚構築,門台兩邊的楹聯“肥水功高懷舊德,東山望重仰先賢”,系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謝雲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