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陶瓷 >> 古代陶瓷的裝燒工藝鑒定之窯爐

古代陶瓷的裝燒工藝鑒定之窯爐

日期:2016/12/14 18:06:40      編輯:仿古陶瓷

    從考古挖掘的窯爐資料來看,中國古代原始陶器的燒成非兩大階段。一是無窯燒成階段,也就是所謂平地堆燒;一是穴窯燒成階段。

    平地堆燒非常簡單,就是將晾干的陶坯堆在一塊平地上,周圍架置柴草,點火燃燒,待柴草燃盡熄滅即可。無窯燒成應當是最原始最古老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燒成工藝,在當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和佤族的制陶過程中,仍然使用這一燒成方法。

    介於無窯燒成和穴窯燒成之間,還有一種過渡形式叫泥皮薄殼窯燒制法。雖然稱其為“窯”,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陶窯。所謂窯是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的,但這種泥皮薄殼窯是一次性的,為了能更好地燃燒和保持溫度,只是在平地堆燒的基礎上用泥土將堆好的柴草封起。

    穴窯燒制是中國古代原始陶器燒制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它與平地堆燒相比,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和產品合格率。考古發掘證明,中國人的祖先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普遍使用穴窯燒制陶器了。穴窯分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

    無論是平地堆燒還是穴窯,都只能燒制陶器,絕無燒制瓷器的可能,原因就在於窯溫較低。由於古代燒制方法簡陋,不能很好地控制燒成溫度和燒成環境,所以陶器表面的顏色往往不均勻,容易產生局部“窯變”現象,色彩多變,內外不同,上下不一,十分常見。藝術效果最差者就是采用結構先進的煤窯、電窯、或氣窯燒制的當代仿品,雖然可以做到形似,但器物表面色彩均勻,呆板無變化,原始的自然魅力已蕩然無存。這也是我們鑒別真偽的一個參考因素。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在我國南方浙江、江西地區分別出現了帶有煙囪的龍窯和室型窯。它們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燒成溫度,也為原始青瓷的出現做好了技術准備。

    清初景德鎮出現了一種新型瓷窯,“形如覆甕”,人們稱其為甕窯或鴨蛋窯。這種窯的平面呈橢圓形,前寬後窄,前高後低,像平臥在地上的半個鴨蛋,窯尾豎有一個高大的薄壁煙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陶瓷的燒成工藝又得到了長足發展,發明了許多新技術,在古代直焰窯和半倒焰窯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全倒焰窯。

    以上所說都屬於間歇窯范疇,也就是所謂一窯一燒工藝。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需要,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前蘇聯引進了現代化的隧道窯燒制工藝。它完成了由間歇式燒成向連續化燒成技術的轉變。目前全國各地的絕大部分仿古陶瓷都是使用這種窯爐燒制。

    縱觀中國陶瓷窯爐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想方設法提高熱工效率的過程。古代瓷窯與現代瓷窯在熱工技術上存在以下四點不同:

    第一,燒成溫度不同。窯爐的最高燒成溫度由低向高逐步發展,結構設計古老的窯爐,燒成溫度相對較低。

    第二,燒成時間不同。瓷器的燒成時間也是由長到短逐步發展,結構設計越古老的窯爐,燒成時間越長。

    第三,燒成環境不同。燒成環境是指窯內爐火燃燒過程中的氧化還原氣氛的變化。結構設計越古老的窯爐對氣氛的控制能力就越差,環境氣氛就越復雜。

    第四,燃料構成不同。各種燃料對燃燒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釋放出來的熱能也不同。

    陶瓷藝術最本質的東西就是火的藝術,火的藝術的最終體現就是窯變,因為只有在復雜多變的溫度和氣氛環境中,才能燒出令人遐想和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窯爐盡管先進,但無法充分表現古陶瓷的天然韻味。

推薦閱讀:

新绛大力實施古建築完善修復工程

洛陽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規劃出爐

北京白塔寺有望還原全貌

逍遙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