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資源】中原古建典范--康百萬莊園
日期:2016/12/14 11:02:25   編輯:古建園林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旅游景區,位河南省鄭州市下轄鞏義市(原鞏縣)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共計400余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頂。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劉文彩莊園、牟二黑莊園)之一。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莊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范。
康百萬莊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康百萬莊園——KANGBAI-WANIS Mansions(中英文官方稱謂)是康氏家族先祖康紹敬建造的府邸,他是第六代傳人中的傑出代表,他讀書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驿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康家的十二代莊園主康大勇乾隆初年大建。“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後的冊封而名揚天下。康應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延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數計,民間稱其“頭枕泾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次欽加知府銜。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康百萬莊園作為三大莊園之首,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5倍,且對外開放,轟動河南、聞名全國。
晚清時期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攜帶光緒於次年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櫃“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後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裡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建成了一個各成系統、功能齊全、布局謹慎、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康百萬莊園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分為寨上住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余部分,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捨和73孔窯洞,總建築面積達64300平方米,是山西喬家大院的十五倍之多。
整個莊園可分為19個不同形式的建築群。莊園北面建有寺溝和張溝兩個住宅區,還有康家祠堂、福祿堂、戲樓等。兩個住宅區分別有通往洛河渡口和孝義清代渡口的大道。莊園南方則設立有金谷寨、果園和林場。如今保存下來的庭院中,分布在張溝、寺溝區的是明代的樓院,而福祿堂區、龍窩綜合住宅區、寨山主宅區、南大院區、棧房區、作坊區、祠堂、飼養、集賢莊、書院、戲樓等則是清代的建築群。位於正中心位置的莊園主宅區,東邊依次排列著作坊區、棧房區、南大院、花園、飼養區、菜園以及觀音堂和石牌坊。
康百萬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秉誠誠實、守信、勤儉、拼搏的原則,保持儒家中庸、留余的處世態度,大膽開拓、勇於創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成為豫商成功的典范。而如今的康百萬莊園以豫商文化家園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中外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