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太行山之巅的陵川縣的積善金塔
日期:2016/12/14 11:01:29   編輯:古建園林
●古塔層數為何成雙?
●鴿子為啥不落塔身?
●塔內佛龛有何秘密?
地處太行山之巅的陵川縣,與晉城市區相距約60公裡。而陵川縣西河底鎮,正好處於二者之間的丘陵地帶。“積善村怎麼走?就是有座古塔的村子。”由晉城市區驅車來到西河底鎮,打聽去積善村的路線。“我就是積善村的,我帶你去吧!”在西河底鎮集市上,一名剛買了年貨的村民熱心地給帶起了路。沿著平坦的公路向西行駛了三兩公裡,從平緩起伏的丘陵高處向北放眼望去,一座規整的村落盡收眼底,村子中央,一座磚塔巍峨高聳。“這就是積善村,那座塔就是積善塔。”到了村裡,帶路的村民臨下車前,還熱情地說,“要看塔,我給你喊人去。”
在眾多史料中,“積善塔”名為三聖瑞現塔,創建於隋初,再建於金代。2006年,這座14層的正方形疊澀密檐式磚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有正式名稱,可村民卻更習慣稱三聖瑞現塔為“積善塔”。如果在西河底鎮方圓幾十裡內找三聖瑞現塔,村民們多數會搖頭不知。
高大的古塔近在咫尺,但如無人指路,想找到通往古塔所處的寺院入口,卻並非易事。
在村口稍等些許時候,搭車帶路的村民喊來了古塔守護人——57歲的村婦盧小魚。拿著一串寺院鑰匙的盧小魚很是善言。2012年,村裡安排她和59歲的丈夫一起守護古塔。當天,恰巧其丈夫到鎮上買年貨,留在村裡的盧小魚就成了寺院的“值班人”。
在盧小魚的帶領下,踏著還未融化的積雪,穿過村裡幾條彎曲小道,終於來到一座寺院山門前。
坐北朝南的寺院十分獨特,竟有兩座高大的山門。山門前各立一塊照壁,使寺院出現了東西兩個入口。東山門門額上寫著“昭慶院”,西山門門額上則書“古禅寺”。
盧小魚用鑰匙打開“昭慶院”上的鐵鎖,傾身推開沉重的院門。雖說從外觀上看,寺院山門分為兩門,進入後才發現,原來“昭慶院”與“古禅寺”是一處完整的二進式院落。院內有過殿、後殿、耳殿及廊庑等建築,從風格上看,皆為明清所建。
靠近“古禅寺”山門西面,有一道水泥修砌的月亮門,與寺院風格顯得很不協調。“這裡曾經是村裡的小學校。”盧小魚說,“抗戰時期,還是後方醫院。”
跨過月亮門,一座“身材”勻稱的磚塔高高聳立。仰頭細數,塔身共14層,高約30米。三聖瑞現塔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6米,第一層為塔室,為平座的磚牆砌築。塔門南開,門框是用石灰巖制成,上面刻有龍牙蕙草。塔室外牆上部,有用磚砌出普柏枋,普柏枋上的斗拱亦為磚刻。據晉城市古建築專家、晉城博物館館長張廣善介紹,這種形制同漢魏時期石窟寺上所刻斗拱形似,栌斗上橫出一拱,拱上置三個小斗,每面四朵。斗拱上有兩層菱角牙子,之上為疊澀式出檐。在塔的二層、五層也做磚雕斗拱,為把頭絞項造,每面亦為四朵。
從第二層起,塔身的每層疊澀出檐開始回收,層高驟減,遂成疊澀密檐式。由於塔身每層出檐深度往裡作不等量的遞減,從外觀上看,塔身四面呈拋物線。古人對塔身細致的造型處理,使比例瘦長的塔雖高挺,而不顯得尖削,整體外觀顯得美觀優雅。
盧小魚笑稱三聖瑞現塔是座“仿古”建築。原來,這座金代古塔確實是金人在隋塔的基礎上重建的。
張廣善說,昭慶院初建於隋,原名古禅寺,金代重修後,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被金世宗完顏雍賜名昭慶院,並沿用至今。在塔內第三層北牆上方,嵌有一塊石碑,名為《骷髅和尚記》。據碑文記載:“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從昭慶院西掘出一只石龜,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聖瑞現塔’,腹刊‘隋仁壽元年僧豐彥藏字’,於是骷髅和尚便將舊得捨利和石龜同藏於下,並建塔在其上。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工程告竣。”
由此可以推斷,三聖瑞現塔創建於隋初,為藏捨利之用,後再建於金。“這座古塔是在隋塔基礎上重建的,所以保留了許多唐代的風格,遠遠看去,頗似西安的小雁塔。”張廣善之言讓人茅塞頓開:“所以有人稱這是太行山上‘小雁塔’。”
說三聖瑞現塔有隋唐建築風格是有根據的,因為該塔為典型的密檐式塔,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而來。“宋金時期晉城古建築,除了木結構古建築外,磚石結構也有過極其輝煌的一頁。這座古塔就是這一輝煌時期磚石建築的代表。”張廣善說,該塔是晉城范圍內歷史紀年明確、淵源清楚、現存最早的一座密檐式磚塔。在他眼裡,這座古塔的存在不僅反映了宋金時期晉城宗教建築的輝煌,通過追根溯源,還能感受到隋唐時期逝去的韻味與輝煌。
“知道這些鴿子為啥不往塔上落嗎?”進塔前,盧小魚突然指著低空飛翔的群鴿說道。
成群的鴿子悠閒地或在過殿、耳殿築巢,或棲於仿古的水塔之上,卻沒一只鴿子飛到三聖瑞現塔上。這個奇怪的現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盧小魚的解釋卻很簡單干脆:“說明塔有靈氣啊!”
然而,讓人疑惑的不僅於此。借著手機微弱的光亮,從正門進入塔內,經過僅能容一人通過的狹窄過道,進入塔內,正對的是一尊佛龛,鑲嵌在塔內中央。來到佛龛前,盧小魚指著地下方磚大小的方孔說:“這裡原來是口水井。”她說,可別小看這口水井,在積善村正南方距古塔約300米處有兩眼水井,村民們如果在井邊打水,在佛龛前這個方孔內,便能清晰地聽到大井裡的水聲。多少年過去了,這個神秘的現象依然無人能解。
三聖瑞現塔從一層塔室可沿梯道攀登至三層,三層之上則中空至塔頂,而向上攀援之路,只有靠內牆上的腳窩。從三層仰視塔內,像是一口倒懸之井,空洞直達頂端。塔正面各層均有通風窗口,頭伸窗外均可仰視和俯視,三層、五層可在四周迭檐行走,塔內可循層攀登而上。
根據史料記載可知,“古禅寺”“三聖瑞現塔”及現寺名“昭慶”都是自古有之。這足以說明,積善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而村內現存的大量古建築也正好印證了悠久的歷史積澱。
在昭慶院的東面,有一座山門斗拱已經坍塌的古建築。從現存石碑來看,這是一座名為“遇真觀”的道觀,始建於元代。全真弟子為紀念成吉思汗與長春真人的“歷史性”會晤,於是在陵川縣建“遇真觀”,以弘揚全真教合道、佛、儒三家思想為一體的理念。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60壽辰時,诏令在全國30個州內立30座塔,以供奉捨利。從這一歷史背景來看,三聖瑞現塔應當是當時修建的30座塔之一。而“背刊‘古禅寺三聖瑞現塔’、腹刊‘隋仁壽元年僧豐彥藏字’”的記載,也恰恰在修建時間上相吻合。也可以從當地村民稱古塔為“積善塔”的細節來推測,“積善”建村是在建塔之後。
《周易》有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能將“積善”作為村名使用,很容易讓人與“淨土之地”聯想到一處。
積善村現有村民1700人。盧小魚說,村裡的郭、盧、姜三大姓氏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積善村村民為何將歷史悠久的三聖瑞現塔,稱為與村名有關的“積善塔”?原來,積善村原名“大宋村”。相傳,古時的“大宋村”西北山嶺一帶松林茂密,又是晉豫客商來往高平、陵川等地的交通要道,於是成為歹人強盜出沒,劫人錢財、奪人貨物之地。為了保護過往客商的安全,“大宋村”村民自發組織起來,在村口設崗,夜裡把過往行人安全護送出境。過往商客感恩“大宋村”村民,高贊此舉為積德行善。久而久之,“大宋村”逐漸讓人遺忘,反被“積德村”“積善村”取而代之。而三聖瑞現塔也順其自然地被稱“積善塔”。
(來源:山西晚報 作者: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