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湖南上甘棠 固守自有的安靜

湖南上甘棠 固守自有的安靜

日期:2016/12/14 17:52:32      編輯:古建園林

上甘棠村臨謝沐河而建,由於地勢太低,水患成了該村最大的憂患

上甘棠村臨謝沐河而建,由於地勢太低,水患成了該村最大的憂患

    上甘棠村被以“千年古村”的名義宣傳了近十年。但在這個擁有兩百多棟明清建築,四百五十多戶、一千八百多人居住的古村落裡,幾乎看不到什麼商業氣息,駝背街上惟一的一家雜貨店裡賣的香煙價格最高的就是五元一包的白沙。

    河邊洗衣裳的婦女,任憑游客怎麼拍照、吆喝,眼睛始終不抬一下,只顧一槌一槌地槌打著衣服。

    位於湘西南江永縣的上甘棠村,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漢朝時期。公元前111年,這個村是漢武帝新立的蒼梧郡謝沐縣縣治所在。公元589年,謝沐縣廢除。後來,周氏族人遷徙至此,在廢棄的縣衙下沿河築屋,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小山村。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安靜的小山村。只見謝沐縣衙門舊址就剩下一些青石牆基,靜靜地躺在冬日的陽光裡。站在這片由青石和菜地組成的廢墟上,上甘棠村的全貌一覽無余。

    不過,穿村而過的那條青石板路還在,據說這條路曾經是漢朝通往古蒼梧的驿道。村前的謝沐河終年流淌著,至今仍是上甘棠村民主要的生活和耕種用水水源。

    小橋、流水、人家……千年小村仿佛是以一種特有的耐力,跟那些慕名前來的外地游客打交道。

    村捨沿謝沐河左岸呈一字排開。南槽門前,稀稀落落的牛糞擋在進村的路上,兩只狗在村道上盡情地嬉戲著。河邊洗衣裳的婦女,任憑游客怎麼拍照、吆喝,眼睛始終不抬一下,只顧一槌一槌地槌打著衣服。

    進到村裡,除了滿目明清時期的建築,就是悠閒的村民。年老的聚在一起玩一種叫“跑夫子”的紙牌,婦女們則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納著鞋底,那些年幼的小孩站在門前看著興奮的游客出神,當有人用鏡頭對准他們時,瞬間便跑得無影無蹤。

    江永縣文物局局長謝明堯說,上甘棠村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家族和信仰根深蒂固。“這樣的古村落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建築不再是一具軀殼,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他們世世代代住在這兒,其經濟來源主要依賴於外出打工和農事生產。村民眼裡,在古建築裡居住、生活的意義遠遠要大於旅游開發。“村民們可以安心住下來,但要這些老房子煥發出活力並通過旅游創造效益卻不那麼容易。”謝明堯身兼旅游推介的任務,但面對村民們一直延續的生活方式,話語中透著些無奈。

    相傳步瀛橋上每掉一塊石頭就要出一個官。村裡人都希望橋上的石頭能早日掉一塊到河裡去。上甘棠村與外界的連接,是一座爬滿籐蔓、有些殘破的石拱橋。這座石拱橋叫步瀛橋,始建於宋代靖康元年(1126年),是湖南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

    初冬的陽光下,橋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幾只鴨子在橋下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然而,人走在上面,卻真擔心一腳踩空跟著石頭掉進河水裡。

    記者跟村民聊旅游開發這些賺錢的事情時他們有一句沒一句地只是應付,但一講起讀書和追求功名就來精神。

    上甘棠村原村支書周立發老人告訴記者,“步瀛”一詞源於唐代殿試考中進士登瀛洲之意,“瀛洲”傳說是東海神仙居住的地方。取名“步瀛橋”寄寓甘棠周氏子孫步過石拱橋,成就功業,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願望。

    據傳,在步瀛橋快要修好時,上甘棠村村民正要啟動一個慶祝儀式,突然有一個老人騎著驢子走上石拱橋,眾人還沒有來得及阻止,驢子就把橋面踩塌了一個洞,並說此乃官橋,隨即消失。村民在驚詫的同時認定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前來點化眾人、降福村落,故而破損了的洞也不再修補,生怕壞了兆頭。

    “這座橋上每掉下一塊石頭,上甘棠就要出一個官。”周立發老人一臉的自豪,眼神裡還有幾分神秘:“從我們的老祖宗周如錫開始,上甘棠共出了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101人。其中京官18名,進士11名,最後一名是曾在黃埔軍校任教並跟隨張治中將軍參加過重慶談判的愛國將領周翰宗。”

    可是,步瀛橋上已有很多年沒掉一塊石頭了,周立發老人掩飾著一臉遺憾,但又滿懷希望地說:“村裡人都希望橋上的石頭能早日掉一塊到河裡去呢!”

    記者注意到,在步瀛橋左邊那個石拱的邊緣眼看著有一塊石頭就要掉了,難道上甘棠村又要出一個大官了嗎?不過,這些年來,不少人在這塊欲掉下的石頭上方使勁跺腳,以致跺出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但這塊神奇石頭就是不掉下來。

    青年男女相遇表達愛意的“擠女巷”,而今“擠”過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不見當地年輕人的身影。

    這村裡臨街的房子大多石頭結構,靠外的一面是黑褐色的木板牆,大門前有鼓形門墩的是祖上曾有人當過官,尋常百姓家只有方形門墩。而且,大門的上方也會兩個木頭做的“門當”,圓形的表示家境殷實,方形的自然就是一般人家了。

    處在中心地帶的駝背街,大多有高約一米的石頭台子。以前,有人打馬經過,商品放在這些石頭台子上,人不用下馬就能拿到。前幾年,政府出資修了十幾個石頭台子,但這裡只開了一家商鋪,除了賣一些價格低廉的煙酒和油鹽外,還賣狗骨護身符。店主自然姓周,說是老祖宗的規矩,有人建了新房、買了新車,或是走夜路最好買一個狗骨護身符。

推薦閱讀:

天下第一詩村 杏花村

嶺南古村落——梅縣橋溪村

嶺南古村落——范和村

秋風古韻風穴寺


    老祖宗的智慧,除了那塊小小的狗骨頭,當然還有很多,而且至今還在庇護著村民。在上甘棠村,即便到現在也有人家夜不閉戶。“這說起來要歸功於村裡的‘門’和那些錯綜復雜的巷道。”謝明堯說。

    每一單門坊,對應著一小族人家。從門坊走進去,是更加錯落古老的房屋和迷宮般的巷道。在一單門坊前,記者看到了一左一右兩個不同的木頭標志,左邊刻著“王”字,右邊則刻著“三”字。

    “你們猜猜,哪頭是活路?”謝明堯明顯是想考考記者。記者想了想,大步朝“三”字頭這邊走,剛走出兩步,一旁的村民就笑起來。果然,三五步開外,橫著一堵高高的石頭牆。

    這些木頭標志也是老祖宗留給村子裡的財富,也只有這裡的村民,即使摸黑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在第五門坊內,有一條名字很有意思的巷道——擠女巷。這條巷道長不過30米、寬不過一米。謝明堯說,過去,青年男女在這裡相遇,如果互相有點意思,男方就會擠一下女方,只要女方不表示強烈反抗,男方就會請人提著禮品去女方家說媒……

    這令人聯想到著名詩人戴望舒在幽深雨巷遇到丁香姑娘的情景。聞此一說,游人自然蜂擁前往。遺憾的是,如今,擠女巷安靜得出奇,除了三三兩兩的游人穿過,很難看到當地年輕人的身影。

    古村因地勢低窪幾乎每年都被洪水淹一次,靠明清時期建造的防浪牆顯然已防不住大洪水。

    不知什麼緣故,上甘棠村的明清建築大多是建有高高馬頭牆的徽派風格。而且,臨街的建築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特點:那些陽台只留著一扇窗的房間是給女孩子住的,但男孩子所住房間的陽台卻是全開放的。這樣的格局不得不令游人想到電視連續劇《水浒》裡潘金蓮住的那個房子,當西門慶從街上經過時,心旌搖蕩的潘金蓮推開那扇窗子故意掉下一根晾曬衣服的竹竿……

    上甘棠村臨街的那幾扇窗子是否打開過不得而知。這些古建築裡的人氣並不是很旺,臨街建築的陽台上大多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灰。

    “古建築群一直存在著一個矛盾,沒人住壞得快,但人住多了也壞得快!”謝明堯說,現在,很多年輕的上甘棠村民不願意住在這個陰森、潮濕的大屋群裡,政府已在臨進村的馬路邊辟一塊地將部分年輕人遷了出去。

    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在上甘棠村老屋裡的人會越來越少。到時候,上甘棠村的老屋很可能因“沒人住壞得快”。

    不過,這些還不是謝明堯最擔心的。上甘棠村所在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降雨量達1700多毫米。“由於地勢低窪,村子幾乎每年都要被洪水淹一次。”據謝明堯介紹,洪水過後,村子裡滿目瘡痍,一些古建築也會因為洪水的浸泡而垮塌。

    早在明清時期,上甘棠人就沿謝沐河修建了一道堅固的防浪牆。“這道防浪牆還在起作用……顯然,靠它已經防不住大洪水了!”謝明堯說。

    岳麓書院裡的“忠孝廉節”是從上甘棠村臨摹而來?

    在千年古村上甘棠,從步瀛橋過去,沿青石板路向南,便可見到一塊天然石壁上“月陂亭”三個大字。這是湘中乃至百越通向兩廣的古驿道口,古人在沿河的石壁上鑿開一條小徑,形成了天然石亭。

    “月陂亭”石壁上現存碑刻有27方,主要記述村中大事,功德名言,綿延唐到清五個朝代,被認為是國內罕見的千年石刻家譜。石刻中有規勸村人要孝敬和睦的碑文,有道學“吟風弄月”典故最早的詩文,銘記周敦頤教誨後世的道學風流。其中一塊什麼字都沒有,是留給以後考中功名的人在上面題記的。

    這些石刻有的形同江永特有的女書,有的如蝌蚪文,讓人捉摸不透。不過,其中最遒勁壯觀的是平均高達1.8米、寬1.3米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據考證,這是湖南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的手跡。不少專家據文獻分析推測,當年文天祥曾在江永作戰,並將上甘棠作為一個御敵要塞設防。

    但上甘棠的村民並不這樣看。周立發老人說,宋朝時,上甘棠人周德源曾任太守,與文天祥在京都杭州是同僚。當時,周敦頤的理學思想經過朱熹等人的推崇,已經得到官方乃至民間的認可,“忠孝廉節”體現了理學的深刻內涵。文天祥了解到上甘棠村人與周敦頤是同源關系後,給周德源寫下了“忠孝廉節”四個字。後來,周德源將題詞帶回家鄉,將它刻在山上作為村訓。

    據江永縣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員何義榮介紹,湖南有三個地方有“忠孝廉節”這四個字。一處在岳麓書院,一處在長沙的文廟(20世紀80年代末在長沙文廟遺址發掘出四方“忠孝廉節”石刻),還有就是上甘棠的摩巖石刻。這三個地方的“忠孝廉節”大小基本一致,筆跡完全一樣。

    “忠孝廉節”這四個字到底是誰寫的?以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朱熹寫的,另一說是文天祥寫的。很簡單,因為朱熹在岳麓書院講過學。但何義榮認為岳麓書院的“忠孝廉節”四個字“很可能是上甘棠的某位讀書人或者官員將文天祥的題詞傳到了長沙,至於這人是誰,還有待考證”。

    不過,上甘棠的村民卻懶得去管那些考證,周立發老人幾乎每遇到一個村外人就自豪地說:“岳麓書院裡的‘忠孝廉節’四個字就是從我們上甘棠臨摹而去的。”

    記者站在這石刻前,邊欣賞書法藝術邊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忠孝廉節”?猛然間,發現崖石上方滲出的水使“忠”和“孝”各半個字長滿了水苔,筆劃很難分別。呵呵,這一“奇觀”也許正好可以說明自古“忠孝兩難全”吧!

    上甘棠村旅游名片

    簡介:上甘棠村位於湖南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除7戶人家是新中國建立後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該村是湖南省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推薦閱讀:

天下第一詩村 杏花村

嶺南古村落——梅縣橋溪村

嶺南古村落——范和村

秋風古韻風穴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