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日期:2016/12/14 11:01:19      編輯:古建園林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年代:北宋  公元996年;        方位:廣東  肇慶  端州古城西約2公裡        亮點:嶺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廣東唯一的千年木構、中國孤例的斗拱(昂栓、栱栓、齊心栓)、研究江南style木構的重要實例。

簡介          梅庵正殿,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硬山頂(清改,原為單檐歇山),是嶺南最古老的木構古建築,也是廣東唯一的千年木構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大殿的主要架構依舊保留北宋創建時的樣式。作為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古建築之一,與福州華林寺大殿一樣,其架構具有許多區別北方的營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築早期遠流與後期傳承的重要實例清代重修時,將歇山頂改為硬山頂,以致於現存大殿僅存前後檐鋪作,角柱與兩側鋪作的缺失,對研究梅庵大殿的架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昂栓、栱栓、“齊心栓” 梅庵斗拱最突出之特點,中國古建築之孤例         “栱栓與昂栓為梅庵大殿鋪作極為突出的特點,因為它是宋代建築鋪作上用栓的孤例。”——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在梅庵正殿的鋪作上,使用了3個極為特別的構件——昂栓、栱栓、齊心栓。其中只有昂栓記載於《營造法式》之中,而栱栓、齊心栓皆無記載。現存中國古建築裡,廣東的肇慶梅庵、佛山祖廟(前檐斗拱),這兩座古建築有發現昂栓、栱栓的使用,但這兩座古建築在鋪作上用的地方並不一樣(詳見後文);而齊心栓更是僅見於梅庵大殿。因此,梅庵正殿斗拱鋪作的昂栓、栱栓、齊心栓使用,可以認為是中國孤例!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梅庵斗拱結構示意圖。圖片截自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齊心栓也是拱栓之一種,為齊心斗位的拱心加栓。宋代遺構已見不到其它實例,元代實例還有:浙南山區的景寧時思寺大殿。景寧時思寺大殿除了在齊心斗位的拱心加栓(也是貫通上下齊心斗),鋪作裡外跳的所有橫拱的拱心都加栓貫穿,拱臂上沒有加栓。】by 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昂栓        根據後世《營造法式》之記載(刊發時間晚梅庵大殿100余年),昂栓之制:凡昂栓,廣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鋪作,即於第一跳上用之;五鋪作至八鋪作,並於第二跳上用之。並上徹昂背,(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徹上面昂之背。)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梅庵大殿昂栓用在補間鋪作的裡轉部分,“下端插入第二跳華栱,和《法式》規定相符,往上分別穿過第三跳華栱、靴楔及兩下昂,上徹第二道真昂背部。若底從第二跳中部算起,頂計昂背,昂栓總高約1050mm,合85份。其截面35mm~45mm見方,合2.8-3.6份,廣較《法式》小,厚較《法式》大。”——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圖片截自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栱栓        梅庵大殿栱栓位於“柱頭縫上的扶壁栱或柱頭枋兩側,左右各一條,起插於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過2道慢栱2道柱頭枋,上徹第二道柱頭枋背。高約1160mm,合約94份”——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無論是柱頭鋪作,還是補間鋪作,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左右各一條栱栓,“起插於第一跳扶壁栱,即泥道栱,其上穿過2道慢栱2道柱頭枋,上徹第二道柱頭枋背”。

“齊心栓”        《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的作者袁藝峰的觀察,在鋪作的正心位置,還有一栓為此前未發現的,”該栓至少起於栌斗,上徹至少到最上一道下昂上之齊心斗,自下而上穿過至少六鋪作,斗、栱、昂均有穿過,可謂貫穿整組鋪作,長度也最長,至少長1340mm。“論文參考齊心斗,將其命名為齊心栓。

佛山祖廟之例       佛山祖廟大殿雖經歷代重建,現存架構主要重修於明代,但前檐鋪作被認為是宋代遺構。在前檐的鋪作上,也有用昂栓和栱栓。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佛山祖廟前檐鋪作,為宋代遺構,為國內唐宋遺構中罕見的八鋪作雙杪三下昂!
祖廟昂栓       與梅庵不同,祖廟正殿昂栓用於鋪作外轉,但昂栓非常短,起於第二跳華栱中,止於第一道下昂內。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祖廟栱栓       祖廟栱栓亦用於上影栱兩側,長度也是比較短,栱栓起於第二跳慢栱,穿素枋,上止於素枋上慢栱。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通過圖片觀察,栱栓不但用於第二跳,其他出跳,如第一、第二道真昂上的栱,都有,不過也是比較短,感覺是用來固定栱的橫向插昂。        此外,這種橫向插昂,除了祖廟正殿前檐,據筆者查資料,中國境內就只有3例,另外兩例是相距不遠的廣州光孝寺以及遠在陝西韓城司馬遷祠寢殿。
  獨一無二的梅庵斗拱        除了上述的昂栓、栱栓、齊心栓之制,梅庵大殿檐口鋪作組合本身也是獨一無二的        傳統上認為梅庵正殿的斗拱為七鋪作單杪三下昂,第一跳為偷心造,第2、3跳為重栱計心造,第4跳為單栱計心造。最下一道昂為插昂,第2、3道為真昂。        但袁藝峰在《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第4跳,即最上一道下昂之上,與令栱相交的並非一般做法的耍頭,而是繼續出一華栱。”,同時比較了傅熹年先生、陳明達先生、梁思成先生等專家對鋪作算法的觀點,得出梅庵鋪作應該為“八鋪作”的結論,但又“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八鋪作特點(即八鋪作雙杪三下昂”,因此,在形制分析上仍宜將之與七鋪作視為相等級別而作比較“的觀點。

南國承古韻          正如前面的博文《仰望·“江南style”木構の最古者【華林寺正殿】》所說,長江以南的木構較之北方(特別是宋代之後)保留、傳承了更多古制,梅庵正殿也不例外,在斗拱、梁、柱等大木架構上,保留了許多古制。

斗拱柱高比        梅庵大殿斗拱柱高比目前仍未找到准確數字,但根據個人觀察,斗拱柱高比應該接近1:2,這個比例可以說仍傳承著宋代以前的遺風。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皿斗       皿斗,與常見的斗不同,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後,又向外突出來,刻出表現更古老建築上(南北朝、初唐?)栌斗下所墊的構件——“皿板”之遺意。這種做法在宋、明南方福建、廣東的古建築中比較常見。       【 皿斗的地域特征比較典型,從浙南到福建、粵東都是流行區域。不光宋元早期這樣,明清晚期還很常見。】by 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感謝他在華林寺一文的補充。

上下皆收分的梭柱        梅庵前檐檐柱,為上下皆收分的梭柱。這種梭柱現存最早實例見於南北朝後期,北齊的義慈惠石柱上的小屋檐柱上。從現存的宋代以後的古建築來看,這種做法更多被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古建築所繼承,並一直沿用到明清。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不設蜀柱承脊      肇慶梅庵大殿則是平梁上用大斗 十字拱 丁華抹颏拱正交替木承正脊這種承脊構造在南方幾省清代以前的抬梁式結構中常見,少量的清代建築上還在用,與北方的叉手蜀柱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前一篇博文《仰望·“江南style”木構の最古者【華林寺正殿】》,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已對梅庵正殿承脊檩的結構說的非常清楚,在此直接引用。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月梁        梅庵正殿殿內梁栿皆以“月梁造”,符合《法式》中記載露明處用月梁之規定,但與《法式》中月梁的做法比較,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除了跨度最大六椽栿,其他梁栿高厚比更接近2:1,而非《營造法式》的3:2。學者認為這是根據廣府屋頂較為輕盈,承重壓力較小,因地制宜的節約做法;另外,無論是梁底,還是梁背兩端的弧線,都不及《法式》規定的柔美,比較起來,視覺效果上更“直”一些。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梅庵大殿,月梁之一
  【梅庵正殿】嶺南第1古建築,廣東唯一千年木構
通過比較梅庵月梁與後世《營造法式》關於的規定,可以看出兩者“弧度”處理之不同。圖片來自於http://www.cc.ntut.edu.tw 

(來源:新浪“風清航—勤而行之”的博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