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壁是中國古建築中照壁的一種,它是皇權的象征。我國現在存世僅有三座九龍壁,除故宮九龍壁外,另兩座分別在北京北海公園和山西大同。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歷史上曾有四座九龍壁,第四座就在青海的卻藏寺。
根據典籍,卻藏寺九龍壁的修建時間被定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那一年,道光皇帝動用國庫,在互助南門峽修建了聞名中外的卻藏寺千佛殿。古稀老人阿德成曾經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政協負責編撰文史資料,據他考證,道光皇帝對千佛殿的修建十分重視,“建築工程浩大,動用國庫的金銀,耗資巨萬。金瓦、大召如來千佛以及貴重建築材料均從北京用駱駝馱運而來,並派宮廷建築師實地勘察設計。1935年,九世班禅大師朝拜千佛殿時,曾贊歎道:‘在全國其他地方我都沒有見過如此精美壯觀的佛殿。’”
皇家賜建九龍壁
在南門峽人口中,卻藏寺被稱為“皇寺”。阿德成先生解釋說:“千佛殿牆以紅色標志為宮廷建築,標志著章嘉國師統領全國佛教的權力象征。卻藏寺實際是清代的皇家寺院。”
正是為了與“皇寺”的身份相配,在千佛殿建成後,道光皇帝又下旨在距千佛殿山門外300米處,賜建一座九龍壁。過去,老青海人常說“浪了卻藏寺,北京再嫑去”,意思就是“不出青海就能看到具有皇家氣派的千佛殿和九龍壁,又何必再跑到北京”,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清代皇帝對卻藏寺地位的看重。
資料顯示,山西大同九龍壁屬明代洪武末年(1398年),為第一座;北京北海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第二座;北京故宮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為第三座;那麼,卻藏寺的這座九龍壁,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四座九龍壁,這之後中國再也沒有修建九龍壁。
上覆琉璃瓦,壁座漢白玉
卻藏寺九龍壁毀於1958年。那一年,阿德成已經十幾歲了,他清晰地記得九龍壁的模樣。“九龍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庑殿式瓦,整個壁面以藍、綠兩色雲水為底,遠望,有一種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漢白玉的壁座,在卻藏灘的藍天白雲綠樹間,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阿德成先生說。
阿德成先生還說:“9條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有20厘米,立體感很強。9條龍分布在壁面的5個空間,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後兩爪踏海水,龍身環曲,將一枚火焰寶珠托於頭下,瞠目張颌。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弛,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爪前突後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二龍動感十足,爭奪之勢活靈活現。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刻畫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