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姚石羊古鎮
日期:2016/12/14 17:52:46   編輯:古建園林 從雲南省大姚縣城到石羊古鎮,一路上都是錦繡的彝家山寨風光,這多少與我的想象有些出入,我總以為到達石羊是遙不可及的事。
歷史上,石羊被稱為白井,與祿豐的黑井遙相呼應。兩者後來都成為縣城,黑井叫鹽興縣,白井叫鹽豐縣。再後來,由於鹽的地位下降,它們就都降為鎮了,悄無聲息地隱在山間。舊時雲南以鹽業興旺發達的地方不少,凡是帶“井”字、“鹽”字的地名基本都與此相關,直到現在依然如此。近年來,生活問題基本解決了,人們開始注重精神消費,旅游業的發展就是重要體現之一,而其中的探幽訪古,似乎更受到人們歡迎。正像每個人都喜歡回憶童年一樣,一個地方的歷史同樣具有如此意義。
黑井以及石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被冷落了若干年後,以新的方式熱鬧起來,不過它們的鹽味已經淡去,感受“鹽味”將成人們追求的新主題。在冬天的某個傍晚,我背著沉重的行囊走在石羊的街道上,試圖嗅出這片土地深處的“鹽味”。
石羊的歷史悠久,據說可源於西漢,當時屬越嶲郡。唐代時,此地先置泸南縣,後更名為鹽泉縣,屬姚州都督府統轄。天寶戰爭後歸於南诏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設鹽豐縣。解放後,於1958年並入大姚縣,今為縣轄鎮。
據說古時姓蒙的人家在此處放羊,有一只羝羊喜歡舔當地的土,於是挖下去,得到了可以提取鹽粒的鹵水,還挖得一塊石頭,形狀似羊,“石羊”的地名由此而來。
在舊時,鹽是極為重要的商品。石羊因鹽而興,這裡產的鹽一度銷往鄰近各地。雲南曾經有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但當地深山裡的產鹽地,因鹽而形成的鹽運驿道,在歷史上同樣占有重要地位。
石羊鹽井所產的鹽主要靠騾馬馱運,並最終形成一條條古騾馬鹽運驿道。向南,有姚安大道,通大姚、姚安,西出至祥雲、賓川。向北,渡金沙江可達永勝、華坪及四川會理等。這裡因地處峽谷地帶,鹽運驿道多用當地產的紅石板鋪就,如今這些冷落下來的石板路上仍有馬蹄印可尋。
石羊至今還保留著特種制鹽裝置——曬鹽篷,又稱枝條架。同時還完好地保留著古代制鹽雞窩灶、筒子鍋、古鹽井,所有這些都是石羊鹽文化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考古和觀賞價值。
石羊古建築較多,但因地處峽谷,歷史上水災、震災較為頻繁,故許多古民居被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有幾十處,其中最有名的是鹽豐縣文化館、布府、吊腳樓。古鎮上仍然有風貌完好的龍泉街、綠蘿街、寶泉街、象嶺街等古街道。
小鎮正在大興土木,有的人家在新建房屋,有的人家在翻修古舊的老屋。街道上更為忙碌,人們正在加班加點鋪石塊,是楚雄州到處都有的那種土紅色沙石。街面有些亂,但小鎮的古意還在,人們的古道熱腸還在。我想,若干年後,在小鎮中心,一個有著歷史深意的探幽懷古之地會呈現出來。
古鎮上的小餐館裡燈光有些昏暗,幾個人在喝酒且津津樂道於小鎮的美好未來。他們看到是外地游客樣子的我,熱情招待,並打聽我從哪裡來,邀請我一起喝幾杯,還送我當地的特產,一種餅子和菜合子。小餅是用做月餅的方式生產的日常食品,味道不錯,花了不少心思。
夜晚在小鎮住下,很安寧。仔細聽,還有極個別留到冬天的秋蟲在鳴叫,更添了夜的安靜。忽然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才知道是他們下晚自習了,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
推薦閱讀:
嘉善西塘千年古鎮
東莞茶山南社古村
廣州耕讀傳家的朗頭古村落
探訪鶴壁淇縣古村纣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