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

日期:2016/12/14 17:13:28      編輯:古建園林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於蓮上鎮永新村,建於明萬歷年間(1575年)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余氏人口160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裡是韓江出海口,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後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

    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念堂,神龛中供奉著余靖畫像和余氏歷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關曲江人。父親余慶曾任海陽縣令,余家與潮汕關聯久遠。余靖是北宋天聖二年進士,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任知谏院,合稱北宋四大谏臣。他多次提議輕賦薄稅、罷免貪官、體察民情,他的建議大多為宋仁宗所接受。余靖曾與狄青帶兵,成功平定邊疆侬智高的叛亂,立下大功。余靖先後七次帶兵平定西夏對宋王朝的軍事挑釁,從1044年起三次出使契丹(遼國),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制服契丹國王,在復雜多變的宋、遼、夏三角關系中,維護宋朝的利益。余靖博學多才,懂契丹語,曾用契丹文寫祝酒詩與契丹國王把酒言歡,被宋朝御史彈劾其有損國體,被貶。但不久,又被宋英宗重用,官至工部尚書,上任途中偶發風寒病去世,年65歲。宋英宗追封刑部尚書,並授予“始興郡開國公”封號,賜谥號“襄”,稱“忠襄”敬號“風采”,現今永新鄉亭風采門、風采街的命名即源於此。

    余靖三子均為進士,長子伯莊任殿中丞,次子仲荀任太常博士,三子叔英任太常寺太祝、潮州府正堂。但長子英年早逝,余靖“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還未上任便去世。他的嫡孫嗣光“受靖公蔭”受封潮州司戶,後任潮州通判。自此余靖的嫡傳子孫遷居潮州。到了元朝,余靖的八世嫡孫余仲偉(進士),任翰林院大學士,他是永新余氏的一世祖,據封建社會宗法規定,永新余氏家廟作為嫡傳子孫建立的家廟,在省內余氏中,擁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響力。

    永新余氏家廟前冠“名賢”二字,點明紀念先賢余靖之意。祠堂坐東南向西北,占地1168平方米,面闊19.8米,縱深36.3米,五開間,四點金配天井格局,分門樓座和正殿二進硬山頂建築。祠堂前的麒麟照壁上,刻著蔡襄贈聯“襄公雲礽慶澤綿綿承姒夏,曲江家世淵源滾滾肇熙河”,包含著余蔡二人的同事情誼。前埕右側六對旗桿柱依次寫著“始興郡開國公”、“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均是余靖官名),“潮州府正堂”(叔英),“潮州司戶”(嗣光),“翰林院大學士”(元朝仲偉),每年冬至祭祖在此升上“風采流芳”錦旗。

    大門匾額“名賢余氏家廟”是明代潮陽進士林大春所題,門聯“尚書再世傳司戶,學士分支葉夢蘭”講述宋朝余靖去世,嗣光獲封潮州司戶;元朝余仲偉出生前夕,母親葉氏夜夢蘭花的佳話。余氏家廟全座覆以黃色琉璃瓦,在明代的潮汕建築中極為罕見,這樣的設計旨在與紀念的高官相配稱。主殿前廊的石柱上刻著宋仁宗褒獎余靖的楹聯“三使契丹寒赤膽,七平西夏建奇勳”,皇帝聯大顯余氏宗族的榮耀。此外還有20副對聯均是明朝留傳至今。

    余氏家廟有嵌瓷、木雕、壁畫、灰塑等藝術珍品。門樓、主殿、兩廊的屋脊布滿嵌瓷,以假山、花鳥瑞獸等小部件居多。歷經400多年風雨,瓷片有些剝落,露出黑色的灰胚,顯得古老斑泊,但總體的玲珑精巧顯然易見。

    余氏家廟的主殿和門樓的斗拱布滿木雕,以雙獅戲球、鳌魚、鳳凰等大部件居多,人物花鳥等小部件偏少。這些明代木雕沒有重新上色,顯得暗淡,但古木雕原本的神韻呈現出一番不可復制的美感。余氏家廟的屋檐下和門樓內壁布滿壁畫,大小不同,畫面的人物花鳥蒼松翠竹,多以水墨的濃淡變化來繪制,甚少彩色,近乎含蓄的中國文人畫風格更適合近距離觀賞。

    在文革期間,余氏家廟的閃門和走廊木雕和牆體下端壁畫被損壞。近幾年,余氏理事會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請來潮汕仿古裝飾的專業人員,對所有閃門和被破壞木雕重新制作,但是對完好的古代木雕壁畫都不重新上漆繪制,屋脊嵌瓷有所剝落也不重貼,保持明清原貌。如今余氏家廟的藝術裝飾或是古樸典雅,或是光彩亮麗,它們呈現出潮汕民間裝飾藝術薪火相傳的局面,以及它們在古建築保護修復上的實際應用,余氏家廟也成了潮汕古今裝飾藝術珍品同台展示的櫥窗。永新村的這一做法受到了省專家考察團的一致肯定。集合歷史文化與古今藝術珍品於一身,這也是名賢余氏家廟入選廣東省古建築保護單位的重要原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