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南平大壩村朱氏遺存古風猶在

南平大壩村朱氏遺存古風猶在

日期:2016/12/14 17:42:01      編輯:古建園林

朱祠門樓一角

朱祠門樓一角

    2003年1月,省人民政府授予延平區南山鎮大壩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榮譽以來,該村在區、鎮政府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重視保護並修復一批歷史文化古跡,成為當地民眾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平台。歷史悠久的大壩村,古村新貌,古風猶存。

    一座祠堂,一座姓氏紀念碑

    我們仰視的這座“紀念碑”,與眾不同。它位於大壩古街頭,新近落成的仿古門樓,別致壯觀。“大壩沛國朱氏宗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歷400余年。2002年7月,朱氏宗祠及另一座朱氏祠堂厝,入編《八閩祠堂大全》,名聞遐迩。據介紹,早期曾在祠內設書齋以儒學詩書教育朱氏子孫,考取進士、舉人者有幾十人。民國間美以美會學校設在祠內辦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大壩中心小學所在地,村裡60歲以上老人都記得幼年在舊祠內上學的經歷。2007年朱氏收回祠堂大廳、中廳框架,因年久失修,已破爛不堪。宗親理事會發起募捐,修舊如舊修復兩廳。2010年,又有朱長貴、朱長河等宗親慷慨解囊,重建祠堂前廳和門樓,祠堂得以基本修復。

    祠堂大廳奉祀兩座神主牌:一是大壩朱氏入閩開基始祖朱古倞,一是集理學大成者朱熹。龛頂懸匾“義陽堂”,和朱子供奉一堂的朱古倞,神主牌標明“皇唐敕封節度使判官”。兩邊柱聯是:“中州文盛地;開府武軍門。”、“啟宇溯南唐參贊軍機跡發龍津懷武烈;芳徽傳北宋昌明聖學源開鹿洞仰文宗。”、“史治重廉明北海聖良光史冊;儒生崇信義南洋節氣耀人寰。”追本溯源,“文宗”、“武烈”诠釋了朱氏入閩歷史及先賢豐功偉績。祠內保存明黃仲昭為朱氏先人撰墓志銘、清乾隆村規《嚴禁》等一批古碑刻,從中能讀出與朱氏入閩歷史、開基大壩和祠堂有關的歲月滄桑……

    現在,祠堂第二廳作為村中“老人活動中心”,平時有不少老人在此活動休閒。由於增加了祠堂文化特色和德育內容的展示圖板,吸引鄉裡鄉外中小學生和游人前來參觀。古老的朱氏祠堂,依然飄逸著教化鄉梓的余馨。

推薦閱讀:

南寧“三街兩巷”的文化追問

郴州永興高亭鄉板梁村

周莊水鄉 抹不去的江南殘夢

龍泉源底村 古民居之典范

百年遺存“古兵戈”

百年遺存“古兵戈”

百家宴

百家宴

    一部族譜,一部氏族源流史

    我們奉讀的這部“源流史”,郡望聲隆。一行朱子文化學者專訪朱氏祠堂,宗祠理事長朱從富鄭重捧出一個木盒,書有“義陽郡立,甲子年修”的《朱氏族譜》,說是非貴客無緣觀瞻。譜為古宣楷書抄寫,該宗譜中保存最早譜序是南宋寶祐五年(1257)序。義陽譜方形開本,黑皮紙封面,厚重如城磚。朱古倞與朱熹是什麼關系呢?族譜是了解姓氏、開啟氏族源流脈絡的一把鑰匙。譜序述略:朱古倞是義陽郡沛國堂朱氏入閩始祖,排行第六,於唐末景福二年(893),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入閩,任建寧軍節度判官。後來樂於延平溪山之勝而擇居焉。朱松任政和縣尉時在北宋政和五年(1118)。朱古倞入閩比朱松早二百多年。據《考亭紫陽朱氏譜》載:朱熹茶院朱氏始祖朱古僚共四個兄弟。朱古倞排行第六,顯然不在四兄弟之內,且生活在南唐,從字派輩份看,朱古倞與朱古僚應為堂兄弟,或遠房兄弟關系。朱熹曾作過考證:“今連同別有朱氏,舊不通譜。朱古倞入閩早,延平是其後裔開枝散葉之地,繁衍500余戶,有遷居沙縣、尤溪、建寧、建瓯、建陽等地,遠播福州、閩南。

    大壩朱氏祠堂奉祀朱古倞與朱熹二人,較為罕見。世代生活在“延平四賢”故裡、理學名邦的大壩朱氏望族,深受“延平四賢”理學思想的影響。因此,他們祖祖輩輩以物化的“義陽郡沛國堂朱氏宗祠”為氏族共同體平台,以姓氏文化建設為載體,增強歸屬感、認同感。在他們編印的《朱氏史略》宣傳資料中,有新擬《朱氏宗親守則》,如:愛國、愛鄉、愛祠;尊宗敬祖、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鄰裡和睦、奉獻愛心;重大事項、民主表決等等。

    一方風俗,一方鄉土精氣神

    我們品味的大壩元宵節,古韻悠長。在外的大壩人,除夕可以不歸家,元宵節不能不回鄉。正月十四晚邊,各家就擺開宴席,接待親朋好友,來的都是貴客,醇厚的酒香隨著清爽的山風、濃烈的鄉情溫熱了村夜的寧馨。

    十五,是大壩太侯廟神祗誕日,張燈結彩,全村同慶。傳說朱氏孟房有位先人任中遇大旱,因動用官糧赈濟災民被追究緝拿,經驿站時有兩個少年救助得以逃脫,分別時問其姓名,曰姓王、姓楊。後來朱氏不忘救命之恩,在鄉中建廟將王、楊兩位恩人尊為“太侯”。久之又尊“太侯”為有求必應的財神,進香者來自四鄰八鄉甚至鄰省。年年元宵抬出神輿巡游,踩街隊伍由文昌平台隊、舞龍隊、鐵機隊、古兵戈隊等方陣組成,浩浩蕩蕩,“古兵戈”即銮架,均為金屬制成,共36件,都是文物級“兵器”展示。“鐵機”近似台閣,一台兩個男童裝扮成狀元娶親、觀音送子、紅樓寶黛、斷橋借傘等戲曲人物。男童一上一下看似“黛玉”站在“寶玉”手上,十分神奇。

    大壩元宵節這一天,早、中、晚分別由村中人家准備十大碗熟食“素供”,挑到指定地點飯桌,不論來自何方人氏均可同桌共享這一富有鄉土風味的“百家宴”。清清淡淡“百家宴”,吃出了濃濃鄉土文化風,演繹了一個古村落鬧元宵的別樣風情。

推薦閱讀:

南寧“三街兩巷”的文化追問

郴州永興高亭鄉板梁村

周莊水鄉 抹不去的江南殘夢

龍泉源底村 古民居之典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