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7:50:08      編輯:古建園林

    第一次走訪廣州的古村落,是小洲村,這個坐公交一小時內便到達的水鄉。無論那裡的河渠被不少朋友認為是臭水溝了,也有不少人認為越來越商業化,然而她還是留給了我的美麗鄉愁--愁為何沒能再多去幾個古老的地方,在這都市裡尋覓那一抹的自我安靜呢。躊躇,猶豫,聚龍村出現在視野中。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靜谧片段

    聽著《後來》,在滿腦的感慨裡,揭開這一層清代便開始的記憶。或許對於古村落,或者古建築,我們也會懷有對故人的懷往的情緒。不過比起“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古街巷或許多了更穩健的生命力,不知道是古樹更長久還是古街巷呢。

    從一號線地鐵的花地灣B口出來後,一路的好找,倍感附近村民的熱心。特別兩個老大爺,都是說著粵語,我們確實沒聽懂,只是看懂了他們手的筆畫,估摸著該往那邊走。我們看到有“沖口街聚龍村社區”時,就貿然的進了一個大鐵門,還被老大爺叫了出來,說我們走錯了,還應該再往前走。一面感謝他,一面也告訴老大爺我們不懂粵語。老大爺提著一袋菜,好心的摸樣在初夏的街道裡,很有意思呵呵。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青青水面的水渠

    走了不少街巷,一直見到了這條青青水面的水渠,聚龍橋進入眼簾。在大沖口湧上,我們見到了不止一座仿古的石橋。

    看來清晨是下過雨的,雨後似乎更有種淡淡的意境。想觸摸到傳說中的厚重的趟攏門、走在斑駁的青磚上,走過時光味道的木雕屏風。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小巷

    全村的房子前後分為三排,村子中建有七條的小巷,可以說是井字形的布局,每一間宅子都是坐北向南的,其中第一排的有自帶一個小庭院,第二排的與第一排相連。僅第三排與之相隔開,中間有著稍微寬一些的巷子。

    從地鐵站到這裡其實不過二十分鐘的步行,然而一下子從城市主干道的喧囂進入了這種安靜,有些缺乏人氣,卻也真的是寧靜的讓心踏實。看看牆壁上這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一晃十年光陰。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牌子

    133年前,那時的聚龍村還是一片河灘沙地,沒有人想過要在這裡安家落戶。直到有一天,三位從台山來的老人來到這裡,他們用每畝200兩白銀的價格,非常闊綽地買下了這片土地,100畝用來建房,100畝用作耕地。十年後,二十幢排列整齊,規格基本一致的青磚大屋在大沖湧北岸拔地而起。

    這些房子統一座北向南,被一堵高約三米的圍牆緊緊地環繞著,就像一個封閉式的小區。因為建房的時候巖底冒出朱紅色的水,被風水先生稱為“龍出血”,這裡便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聚龍”。

    房子建成後,人氣也逐漸旺盛起來。一群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陸續聚集到這裡,准備開始他們新的生活。他們和三位老人一樣,都是來自台山三八鎮(現白沙鎮)沖雲村的邝氏族人。 

    據報道,這裡是國內比較早期的房產開發的產物:“在120多年前,邝氏幾兄弟在沖口湧邊購置地皮後,歷經10年,建起了20棟大屋,由族中各房定價認購這些大屋,100多年前,在珠江邊的聚龍村就開始有了近代房地產交易的雛形。”

    聚龍村最後一排15號開始的房子,被列為了廣州市文物保護建築,之前聽說裡面的結構保存最為完整,可惜卻未能進去好好看看。也聽說2號的邝姓老伯是之前唯一還住在這裡的老人,可是也未看到。

    雖然這裡年代更悠久,但是卻沒有雜亂的感覺。整個的村子裡,跟旁邊的小區無形的有道分界線,一個是房子的高度,一個是房子的修葺風格。相比之下,周邊的房子布局倒有些凌亂,沒有聚龍村這樣的四四方方。

    歷史上,聚龍村曾經有著非常顯赫的位置,但是到抗日戰爭爆發、廣州淪陷後,全村人也不得不四處避難。隨著人們的遠走,村子漸漸衰落下來。不過在二十多棟的房子中,依稀可以看到曾經的摸樣。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仿古的門牌

    仿古的門牌上記錄著這間屋子的主人:邝明覺,1號樓的主人,清代著名的商人,他同邝其照、邝伍臣、邝衡石是這裡最初的主人,他曾在廣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棟商鋪。

    抬頭便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灰塑裝飾,這跟陳家祠的有著很相似的地方。陳家祠的屋檐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彩色裝飾是經過了工匠們非常復雜的制作的,通常采用寶藍、黃、綠、白等五種主要釉色,顏色需要經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燒制。或許這聚龍村的房子也效仿了那時的工藝吧,還有這趟攏門,在越秀的老街道裡也偶爾可以看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