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裡,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這裡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世稱太湖蓬萊的蘇州三山島,位於太湖之中,距東、西兩山均隔三公裡。全島有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連;島邊澤山、厥山、蠡墅山,群島羅列,構成一組美麗奇異的湖島風光。“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絕而巧”。
三山島歷史悠久,古吳文化源遠流長。島上明清古建築三十多幢,石雕石刻,盆景花卉美不勝收,觀之不盡。在三山島未開發成旅游景點時,島上居民過著猶如世外桃園般的生活,由於三山島立於太湖之中,島上村民多以捕魚為生,因此木船成了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了不讓木船日曬雨淋,他們還在岸邊用蘆葦草搭建了一個個三角船屋,頗有特色。只是現在島上開發旅游業,村民多經營農家樂,捕魚景象已漸漸少見了。

姐妹橋
二千五百年前,吳王夫差曾來過這裡,他的小姑就葬在三山島,故島上有一座小姑山、小姑廟(娘娘廟)。廟前湖中有一綠洲,島上村民稱水葬台。小姑橋的來歷便取自於此。南北向姐妹橋的橋以河水為界:北邊為普通橋一坐,但是過了河中往南邊各分左右,竟如連體的嬰兒,所以人們將它看作了一對孿生姐妹。獅身人面石在娘娘廟的後面半山腰,是一塊天然巨石,因形似埃及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而得名。從這個角度看獅身人面石,就有點模樣了。又名老虎石,高大雄偉,以石著稱,一端架在懸崖上,一端凌空落在峰尖,巧奪天工。三山島是佛家的一方淨土,娘娘廟裡供奉著吳王阖闾的女兒勝玉的雕像,莊重而又端詳。勝玉公主美麗的故事與神話流傳至今,年復一年敘述著三山島古老的文明。

獅身人面石
島上的山峰雖無高峻巍峨之態,卻也有陡峭、險峻山路。在“一線天”處,砌有僅能一人勉強通過的石階,攀巖而上的石階邊都鑲嵌了鐵環。等著攀爬時,仰望,人如蟻般銜接而上,铿然的環石撞擊之聲,仿佛預示著攀爬之艱難,但當自己攀爬時,則感到完全可以不借助鐵環,只是拾級而上就行了。
“四世同堂”奇石有四種性質和不同地質年代的巖石,灰褐色的是形成於距今3.6億年的泥盤紀晚期巖屑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淺灰色的是距今2.8億年的石炭紀晚期石灰巖,褐紅色的是距今0.8億年的火山角礫巖,白色半透明晶體是距今約0.4億年的方解石脈。這塊石頭記載了三山島從陸地下沉為淺海後又火山噴發這一地質變遷的歷史。

四世同堂石
站在蓬萊亭俯瞰,近處層巒疊嶂,奇石聳立,樹木蔥郁,逶迤鋪展。遠眺,蜿蜒的山路,山腳的漁村,水天相連,湖島缥缈,仿佛一幅精致的潑墨山水畫。
“板壁峰”應該是整個三山島景區最著名的景觀了,它被譽為“吳中第一峰”。它是由於近東西向斷裂及硅化作用形成的斷層陡壁,其寬約20米、高約10余米,厚約1-2米。巖壁陡峭仿如斧劈,紋理縱橫猶似刀刻,其上青苔斑駁,籐蔓攀附,山峰筆挺於山坳,遠觀,宛如一山石盆景。

蓬萊亭俯瞰
因這次來三山島是參加尋寶活動,游覽時間不多,故未能將整座島嶼細細游覽一番,錯過了許多景點。其實三山島還有許多地方是值得細細品味的。三山島是一座以奇石怪巖著稱的島嶼,除了前面介紹的疊石(獅身人面石)和板壁峰,還有諸如十二生肖石、香爐石、牛背巖、金雞石等等。另據介紹,島上有十古寺廟,十古碼頭和十古井;有明清古宅30多幢,門樓、廳堂、廊房保存完好;另有唐宋以來的石雕,石碑和墓志銘等不下數百件。最令人稱奇的是,三山島還有遠古文化遺址,1984年在此發現了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的文物和古脊椎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