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恩施觀音閣印象

恩施觀音閣印象

日期:2016/12/14 17:52:54      編輯:古建園林

    酉水河自北向南流過來鳳縣百福司集鎮東端,河東大橋連接著酉水兩岸。過河東大橋,沿公路爬坡,繞過一道彎,上行數百米,就到了觀音閣。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我手中的地圖竟然誤將觀音閣標在和尚堡的主峰上。

    和尚堡是一座小山,位於百福司集鎮東端、酉水東岸,面積約1平方公裡,主峰海拔692.9米。據說早在宋仁宗時期,當地百姓就在山頂建過一座廟。然廟鎮住了風水,山下的某個樹落裡雞不鳴、狗不叫、人也打不起精神,人們便將廟拆除。廟雖拆除,山頂卻有了名字——和尚堡。

    又過了一百多年,集鎮附近一位老者去世,親人們將其葬在和尚堡的山嘴處。傳說那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偏偏死者八字小、承受不住。親人們就遷了墳,在原址建了一座廟,供奉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大菩薩,於是山嘴也有了名字——觀音閣。

    民國末年,觀音閣的古建築本有三進,如今僅遺留下三、五塊巨大的磉礅。那些散步的老者,走累了就坐在上面懷古,說岳、說唐,偶爾也說起民國末年的瞿和尚。當地人俗稱的瞿和尚,其實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尼。人們已不記得她的俗家名字和法號,只知道她是湘西巨匪瞿伯階的親姐姐。她身材高大、脾氣火爆,過渡的時候,稍不如意就掄起龍頭拐杖揍人。當時擺渡的艄公姓陳,是一個跛子,沒少挨瞿和尚的拐杖。

    在那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歲月,盡管自己的兄弟身為巨匪,可憐的瞿和尚還是死於非命。午夜槍響,觀音閣失火。百福司集鎮裡的民團僅象征性地朝酉水河東岸開了幾槍。後來民團向上面報告,說瞿和尚死於土匪內讧。

    民國末年,遠在湘西的瞿和尚,因何看破紅塵,來觀音閣出家為尼?觀音閣因何被燒毀?瞿和尚又因何被槍殺?現在已成了永久的謎。

    民國末年,觀音閣內曾刻有一副對聯:“觀音閣,閣觀音,觀山觀水觀世音;永靈寺,寺永靈,靈台靈閣靈官廟。”

    永靈山位於百福司集鎮南端、怯道河南岸,面積約3平方公裡,最高海拔715米。山頂上曾建有一座靈官廟,今已不存。永靈山下的小河古院落,與百福司集鎮被怯道河隔開,兩岸居民通行仍然靠艄公擺渡。

    怯道河發源於渝鄂交界處的白巖山九龍洞,流經百福司鎮,被觀音閣下的懸崖擋住去路,匯入酉水河。怯道河,本名曲道河,取河道曲折之意。因當地方言曲、怯、截發音相近,道、盜同音,後誤稱為怯道河或截盜河。

    1979年以前,百福司集鎮至觀音閣未通公路,通行全靠艄公擺渡。人站在觀音閣,能欣賞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美景。

    民國末年,觀音閣被燒毀後,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滾動。20世紀90年代,一位姓陳的廣東商人來到百福司鎮,出資15萬,重修了觀音閣。重修後的觀音閣,規模較小,只有兩進。殿內供奉有灑水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十八羅漢、財神等,殿外雕有貔貅、比丘尼像。

    觀音閣後面的山坡上,有一條古道通往百福司鎮捨米湖村,該村是土家族擺手舞的發源地。古道上建有一座涼亭,供過往的行人落腳歇息、躲避風雨。1979年,當地修建了018鄉道,因通往湖南龍山十字路,後改稱百十公路。

    第一次去觀音閣,百十公路正在擴寬,站在公路上仰望山坡上的古道、涼亭,未發現行人通行,以為早已廢棄。

    第二次去觀音閣,恰逢百福司集鎮趕場,才發現古道、涼亭仍然有村民通行。

    問:“不是早就修了公路嗎?怎麼還走這一條小路啊?”

    答曰:“公路只通往捨米湖。無水一條河,魚兒在干坡——干河溝、魚鱗堡、大步橋等幾個古寨落仍然要走這條小路咧!”“前面還有什麼好看的風景嗎?”“大步橋有座自生橋,天然生成的石橋咧,好看!走小路還有30裡!”

    聽說有座自生橋,我戀戀不捨地隨趕場人前行了數百米,在一處岔路口停住了腳步,還是等有合適的機會再去看吧。

    沿涼亭下行,走回觀音閣,遠眺永靈山腰,修竹如帚;俯瞰永靈山腳,古樸的小河院落與藍藍的怯道河水相映生輝。回頭仰望,懸崖上的古道、涼亭已掩映在馬桑樹那一片婆娑多姿的秀色裡……

推薦閱讀:

中國最完整的傣族古城

重慶涞灘古鎮

茶馬古道唯一幸存的集市

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