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陰鎮,左山陵、右水澤,注秀搶奇,風光絢麗。位於宜黃東部,屬山區,離縣城30華裡,現為棠陰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包括解放、民主、建設、雷灣四個行政村用一個居民區,共有一千四百多戶,六千多余人口。這裡古文化發達, 古建築完整地保持著原有的風貌。棠陰古建築類型很多,有祠堂、官邸、 店面,塔,尤以民居為最多。然而, 從1983年第二全國次文物普查到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二十多年期間,由於農村經濟發展和年久失修,棠陰古建群的古建數量在一年比一年減少,從160余棟到現在不足70棟,一棟棟有價值有特色的古建築從棠陰古建群消失,作為將畢生 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我,深感心痛和內疚。我拿什麼保護你——棠陰古建?
金秋十月一天,我又一次陪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去棠陰,准備維修棠陰迎恩塔,今年國家已撥款四十萬專款,這是以來第一次撥款修繕棠陰古建,明年准備申報吳家大院維修經費,爭取把棠陰代表性建築完整修復。
從事文物工作二十八來,記不清多少次陪有關部門去棠陰,最有印象只有兩次:八三年第一次隨地委書記到棠陰,我 用盡所 有的知識介紹棠陰古建歷史和現在,書記很滿意,回縣城後我不好意識同去吃飯,悄悄走了,吃飯時書記問起我,縣委書記趕快叫秘書找,那時沒有手機也就沒找到,這是我陪過最大的官,在現在是不可 能的,如今官場風氣有目共睹,一個地級干部本來是普通官 ,下到地方也很平常事,但現在到象古代皇帝出巡,一般百姓很難接觸,別說親密接觸。第二次是八三年省文化廳組織故宮和同濟大學專家 到棠陰考察,最後得到結論:棠陰古建如果整體沒有破壞,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古建築雖難很有價值,但整 體保護已沒有意義。這為我們保護棠陰古建提供了方向,那就是重點保護有價值古建築。所以我們應力保棠陰代表性古建築,(包括:迎恩塔;八府君祠;吳家大院;羅家大院;下怡興號;功名牌樓)。
近三十年的文物工作經驗告訴我,棠陰古建要整體保護是不現實的,全面保護棠陰古建,其實是一種不現實的呼喚,主要原因是宜黃沒有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地理環境,棠陰古建築多的私有財產,國家和地方財政不可能全部收購所有古建築。而民居的保護靠房產所有者自己,雖然棠陰古建全部列入各級保護單位,依照《文物保護法》擅自拆除可追究其責任,但實際執行相當困難,“房子是我自己的,我又沒要求你列入保護單位,我拆自己的老屋”,我們不厭其煩講古建的價值,保護古建的意義,但古建的擁有者沒有從保護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宜黃不是旅游的中心城市,每年只有少量的游客前往,現在和將來也不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靠旅游來促進棠陰古建的保護也是沒有前途的。古建的財產持有人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保護的積極性從何而來,不如拆了蓋新房實在,想想看,如果在婺源,周莊、麗江古鎮的古建誰捨得拆。
在縣城吃過中午飯,開車直向棠陰,車過河口,車上,首先看到是迎恩塔,迎恩塔立於宜水傍龜山之上,山形為左靑龍右白虎。有山有水,此乃風水寶地也。巍巍寶塔,光照棠陰。因而有了明末清初的繁榮。有了我們今天看到形形色色古建築。迎恩塔歷經百年滄桑,已是傷痕累累,老太龍鐘,我要把你修復,使你煥發青春,為棠陰乃至宜河兩岸人民帶來福祉。
回到縣城已是傍晚,車行駛在寬闊美麗世際大道上,華燈初上,新樓林立,現代燈光把縣城裝扮的如此美麗。我忽然想起有一次陪台灣人到棠陰對我說的話:
我希望既能看到到昔日的蹤影,重溫棠陰古鎮特有的那種歷史豪情,也能看到歷史的包容與今天的開放交相輝映的當代宜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