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網師園
日期:2016/12/14 17:12:41   編輯:古建園林 網師園坐落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南闊家頭巷。
網師園原為南宋醇熙初(1173年)侍郎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堂前的花圃占地很廣,號稱“漁隱”,後來逐漸荒廢。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隱退後購得一部分並在此重新建園,借“漁隱”的原意,自比漁翁,又因園子與王思巷接近,後來就取諧音稱“網師園”。清乾隆末年園又毀棄,後來又經過多次的修葺,逐漸形成今天所見之布局。民國時,葉恭綽、張善子、張大千曾在此居住,張氏兄弟還曾在園中養一乳虎以作畫寫生。
全園分為住宅和園林兩個部分,東邊是住宅區,大門向南,門外有大型的照牆和東西圈門。入門、過穿廊,自南向北依次為轎廳(也稱茶廳)、大廳(也稱客廳)、樓廳(堂樓、內廳、後廳、女廳等),樓廳為三進高敞的屋宇,裝飾雅潔,上有“撷秀樓”匾額。各廳的門窗隔扇精雕細刻,窗外疊砌假山,散種花卉,十分幽靜雅致,這一組建築是舊時蘇州中型宅第的代表作。
園林在住宅的西、北側,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四,有兩門可從住宅通入園內,一處是從轎廳向西一折即是,門楣上磚刻有“網師小築”四字;另一處從樓廳的邊門進入。全園從結構看,大致可以分為南、中、北三大部分:
南部,以小山叢桂軒(又名道古軒)、蹈和館、琴室一組建築為中心,形成居住、宴飲用的小庭院。幾個主要的建築都是三開間,走廊迂回曲折,四周疊有黃石假山,有曲徑通幽之感。
中部的空間雖不寬敞,四周又作封閉,但由於走廊迂回婉轉,並以開闊的水池為中心,采用欲揚先抑、以暗襯明、山水對比等手法,再環以亭、軒、閣、廊等,使得環境倍顯幽深曲折,這裡也就形成了全園的主要景區。水池略成方形,水面聚而不分,臨水而建的射鴨廊、濯纓水閣及小石橋皆低臨水面,使一池清水顯得更為開闊。沿崖的疊石形成了若干的洞穴,使池面有水廣流遠、源頭不盡的意境。
北面的五峰書屋、集虛齋等一組建築組成了以書房為中心的幾個院落,窗明幾淨,竹石當窗,宛然如畫,寧靜清幽,精致靈巧,構思巧妙,是讀書作畫的好地方。
園的西部隔粉牆,穿小門,是一處恬靜的庭園,名“殿春簃”。“殿春”指芍藥花,“簃”指的是竹屋。院中原為芍藥圃,種植各種芍藥。庭園內,北有書房,南有冷泉亭及涵碧泉,間配以梅、竹、芭蕉、太湖石,如詩如畫。冷泉亭中放置著一塊巨大古樸的“靈壁石”,叩之清脆如磬,相傳是明代畫家唐寅舊居中的遺物。
網師園的布局似斷似續,路徑處處貫通,曲折自然,有行回不盡之致。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參差錯落,疏朗閒適。綜觀此園,以水為主,主題突出,布局緊湊,結構精巧,堪稱蘇州園林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