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瑤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4:15   編輯:古建園林離明閣
鐵夫畫閣
宋氏大宗祠
節孝流芳坊
馮氏大宗祠
雅瑤鎮歷來是歷史文化名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在20世紀20年代的紅色歲月裡,轟轟烈烈的鶴山農民運動就發生在雅瑤,鶴山蘇維埃政權、鶴山共青團也在雅瑤建立。
雅瑤鎮有眾多頗具旅游開發價值的人文景觀,如近年來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共江門市黨史教育基地的昆東宋氏大宗祠;被鄉民譽為“文筆”、寓寄文人輩出的離明閣;為紀念中國油畫一代宗師李鐵夫而建的鐵夫畫閣;古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隔朗古村落及植亭陸公祠等等。
近年來,雅瑤鎮委、鎮政府對離明閣、宋氏大宗祠、鐵夫畫閣等進行了局部維修。目前,該鎮有五處鶴山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宋氏大宗祠、馮氏大宗祠、鐵夫畫閣、離明閣和節孝流芳坊。未來五年,雅瑤鎮委、鎮政府將挖掘雅瑤的歷史文化底蘊,精心打造旅游文化、飲食文化、祠堂文化、火龍文化,謀劃開發雅瑤民俗歷史人文生態旅游線路。
A【紅色文化】
代表: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直屬鶴山支部舊址
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雅瑤昆東宋氏大宗祠內,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興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竣工。為3間3進磚木結構,占地面積733平方米,建築面積626平方米。現兩邊副祠已被拆除,僅存中間主祠。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4日,中共鶴山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於此。民國十六年12月13日,鶴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此成立,並公布了《政治綱領》。1993年,宋氏大宗祠被列為鶴山市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直屬鶴山支部舊址
位於雅瑤鎮雅瑤村馮氏大宗祠內,馮氏大宗祠為3間3進磚木結構,面積600多平方米,現完好。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青年團員彭剛俠被派到雅瑤瑤溪學校任教,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組建農民自衛軍,出版《瑤溪報》。同年11月4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直屬鶴山支部於此成立。1993年,被列為鶴山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B【古建築文化】
代表:隔朗古名居、節孝流芳坊和離明閣
隔朗古名居
這是位於雅瑤鎮隔朗村的一組建築群,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前後,祠堂前面有廣場,右側排列6座青磚大樓,後有一個頗大的花園,周邊建一座5層望樓,占地3000多平方米。據說廣場用大小一致的長方形花崗巖精心鋪設,周圍砌青磚圍牆;後花園則砌有假山魚池,竹木掩映,綠草如茵,其中植有兩株兩個人合抱的古梅,雖然屋已拆去1座,圍牆也被拆去,樓於100年前毀於大火,但其規模雄風仍在。
該住宅群大量采用精雕細刻的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塑以及壁畫、滿洲窗裝飾,屋前屋後、室內室外盡皆精美雕塑。題材以吉祥圖案、亭台樓閣、嶺南佳果花木為主,也有歷史人物、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名人詩句、名家書畫等。
節孝流芳坊
位於雅瑤昆東大橋坊。建於清代嘉慶十一年(1806年),為旌表節婦宋明俦的妻子胡氏而立。牌坊前面刻“聖旨”2字,後刻“恩榮”2字。為4柱3間3樓石牌坊。明樓背雕雙鳌戲,次樓兩邊雕石獅子。是鶴山唯一幸存完好的古石牌坊。
離明閣
鶴山市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磚塔,在雅瑤鎮隔朗村左側紗帽崗下。塔為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塔高15米,塔身每邊長2.54米,門闊0.97米,高2.36米。塔基為紅砂巖石條砌築,台基為花崗巖石條鋪砌。正門上有浮雕山水畫;二層正照牆面嵌有紅砂巖石塊陰刻“離明閣”三字。東西兩面各開花窗一個,三層東西兩面亦各有圓拱窗,頂層正照面牆嵌有花崗巖陰刻“奎光”字;塔頂瓦面大脊如六龍托珠,塔剎覆砵葫蘆頂均用陶瓷上釉燒制而成。首層內牆嵌有重修石碑刻兩塊。據宋森編的《鶴山縣志》(稿)載:“據陸氏族譜載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增建。”離明閣外觀呈筆狀,鄉人又稱為“文筆”,為當時人們祈求文人輩出之意。199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單位,2000年市文化局出資重修,現存尚好。
C【雅瑤名人】
代表:宋森、李鐵夫、陸佑和陸無涯
教育家:宋森
宋森,字木林,號華獻,鶴山雅瑤昆東谷嶺村人,是僑居馬來西亞的華僑教育家和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他僑居海外時,努力推進華僑教育事業,提高華僑文化素質,建樹良多。回國後在家鄉鶴山不遺余力地發展教育,在主持慈善公益、編纂縣志、支持人民革命事業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傑出畫家:李鐵夫
李鐵夫,原名玉田,號昭龍,1869年10月生於廣東鶴山雅瑤鎮陳山村龍門裡的一個貧窮家庭。他是我國最早到西方學習美術而達到高深造詣的藝術家,同時又是我國民主革命志士。1952年6月16日卒於廣州。
1885年,他隨堂叔背井離鄉赴加拿大謀生,兩年後進入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攻讀美術、研究油畫。李鐵夫擅長於肖像和靜物,其肖像畫具有19世紀歐洲學院派風格,背景深暗,色彩沉著含蓄,注重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畫。代表作有《音樂家》、《馮鋼伯像》、《黑發少女》、《果與魚》。1916年被推薦加入世界最高畫理學會,先後入選油畫作品達21幅,與歐美大畫家並駕齊驅。
1952年6月16日,李鐵夫於廣州病逝,享年83歲。臨終時他把身邊100多幅作品及遺物都獻給了國家。
慈善家:陸佑
陸佑,小名如佑,字弼臣,號衍良,1846年出生於雅瑤鎮黃洞村。陸佑少年時,家境困難被賣到陸姓財主家做長工,此時清朝內外交困,百姓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劣,陸佑毅然遠赴重洋,赴馬來西亞謀發展,後成為19世紀開發馬來西亞的大實業家,又是熱心公益、福蔭後人的慈善家。一個世紀以來,其事跡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廣為流傳,在廣東,尤其是鶴山更是傳頌不衰。其後人在鶴山捐巨款建設公益事業,如鶴山市人民醫院“陸佑大樓”、鶴華中學的“陸佑堂”、雅瑤中學“陸佑堂”等等,家鄉人民稱贊:陸佑家族“福蔭後代,源遠流長”。
畫家:陸無涯
陸無涯,字藝,號晦廬,雅瑤鎮隔朗村人,生於1912年。少時在新加坡讀書,青年時代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學畫,習西洋美術,後專修國畫。抗日戰爭爆發,他投筆從戎,到粵北參加抗日戰爭,擔任第六隊隊長。後在十二集團軍政工隊員補習班任美術和歌詠教官。1948年7月,到東江游擊區,在教導營參加解放戰爭。解放後,擔任廣東省文藝學院西洋畫系教學工作。1950年底,赴港從事美術教育和出版工作。晚年,把精力用在學生身上,為培養後一代付出很大心血。
D【飲食文化】
近年來,雅瑤鎮餐飲業發展迅速,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形成了以江沙公路雅瑤路段為主線,向兩旁輻射延伸的新格局。餐飲網點這種既集中又分散,點、帶、片聯合的分布格局充分滿足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餐飲需求,吸引了沙坪、江門乃至高明、順德、九江、中山、開平等地的食客前來光顧,促進了雅瑤餐飲業的活躍與繁榮。目前,該鎮有餐飲店超過一百家,從業人員數千人,在江沙公路該鎮境內近10公裡長的路段,就有眾多不同檔次的酒店、飯店、山莊、農莊,滿足不同層次顧客需求。這些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雅瑤鎮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E【火龍文化】
代表:陳山火龍
陳山火龍
2007年,陳山火龍被列為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山舞火龍可追溯幾百年的歷史。據說,舞香火龍是陳山李姓的祖先在宋末從浙江金華老家傳來的,當時主要的願望是除蟲災害,驅災辟疫。一般情況下,在每年(有時兩年或三年)的農歷八月下旬(二十五左右)夜晚舉行。舞火龍的這幾天,陳山村比過新年還要熱鬧。舞龍時點香火、“香火匯龍”、“沾龍氣”、起龍、收龍都有一定的儀式,其余時間在陳山的主要村道上巡行游舞。表演結束後,將火龍浸入水塘,稱為“放龍入海”,一年的舞龍盛會才宣布結束。
推薦閱讀:
內鄉法雲寺寺院鎮塔之寶被盜
炎陵縣朱毛會師地舊址將重建
外八廟之溥仁寺修繕保護工作開始
龍門石窟恢復重建唐四大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