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太和殿

太和殿

日期:2016/12/14 13:29:42      編輯:古建園林


    太和殿,明初建時叫“奉天殿”,嘉靖年間改叫“皇極殿”,現在的名字是清順治二年改的。就是民間所說的“金銮殿”。是整個紫禁城,乃至整個北京城最重要的建築。

    其面闊十一間(63.96米)明初建時是九間、周圍廊,進深五間(37.17米),大殿共立72根楠木大柱(明代)無抽減,清康熙八年和三十四年重建用的是松木,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雙龍和玺大點金彩畫。大殿通高37.44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

    殿內正間是六根鎏金盤龍大柱,屋頂正中是鎏金盤龍藻井,中間的龍口中銜著倒垂的園球軒轅寶鏡,表示坐在它下面的皇帝是正統的,不然它就下落砸死他。殿內正中是高2米的楠木雕龍地平床,前出三階,上面是象征皇權的鎏金寶座(明代遺物),後是七扇的鎏金雕龍屏風,上懸乾隆皇帝御筆“建極綏獻”的黑字黃地的匾額。地面是蘇州制造的“敲之有聲,斷之無痕”的‘金磚’。現在的地平床的位置不是明清時的位置,是袁世凱把它向後移動到了現在的位置,以為他怕軒轅球落下把他砸死(傳說)。

    太和殿是明清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如皇帝登極、帝後大婚、元旦慶典、皇帝萬壽、命將出征和乾隆54年以前的殿試等,都要在這舉行典禮。殿前是三層漢白玉石台基的月台,月台下是30000余平方米的廣場。舉行大典時,要陳設各色儀仗和規模龐大的象隊和馬隊。真是巍巍壯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