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西沱古鎮

西沱古鎮

日期:2016/12/16 19:21:1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西沱古鎮

西沱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繁衍生息,遠在五、六千年前,隸屬長江沿岸區――忠縣渰井溝文化類型,有觀音寺遺址、沙灣遺址;在商周時期,是川鹽銷楚的古代鹽市;在秦漢時期,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商鎮;在唐宋時期,西沱鎮成為了川東要鎮;“川鹽銷楚”的鹽運大道起點和貨物集散地;元代川江水路在此設“梅沱小水站”驿站;明清時期,西沱鎮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中樞要鎮,清乾隆二十七年在此設巡檢司,置塘汛,達到了西沱發展的頂峰。



 

 南城寺位於西沱古鎮南坪村(原南洋村)三房巖,在面臨長江的陡壁之上,始於漢,盛於明清,重建於光緒年間,大煉鋼鐵時三座鐵佛熔於煉鋼爐,大鐵鐘作為大隊上下工的鐘敲,被一社員不慎用鋤頭碰斷吊繩,掉下來摔碎。文革期間,南城寺盡毀。

 
豬兒粑分鹹餡、甜餡兩種。鹹餡以鮮豬肉、冬筍、香蔥、味精、精鹽等為原料;甜餡以白糖、化邊油、桔紅、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為原料。包餡的原料,則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飯米磨漿吊干後的粉子。剛蒸熟的豬兒粑潔白而有光澤,仿佛是煮熟的小豬,故而得名。
  正宗的豬兒粑還要用上正宗的豬兒粑葉來包,蒸好以後才有葉子的清香,這種香味是其他葉子所不能代替的.
  豬兒粑葉主要用良姜葉,四季長青,氣味芳香.也可以用一般的蔬菜葉子代替,但味道就差多了。

三角粑這一小吃,其實是泡粑做法的改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興起,一度在渝東地區熱銷,至九十年代末,開始衰退,至今只有極少數攤攤在經營了。

   它和泡粑一樣都有是以大米為主料,同樣是把米浸泡後麻成水面,泡粑是用蒸籠蒸熟,形狀是圓的象飛碟,而三角粑是用特制的鍋將米面反復煎烤而成的,形狀象一個直角三角形,故取名三角粑。

   三角粑比起白糕來,不但有稻米的香味,還有一種油煎的香味,吃在口中,香脆甜融為一體。

 


南寧中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像及旅游專題片、企業專題片制作聯系方式:

電話:0771-5766111  5843766      QQ:741143338  260249318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