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寶光寺
日期:2016/12/15 15:18:1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寶光寺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之一,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關懷。“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寺院大多遭破壞,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自派一個團的兵力駐守,寶光寺得以保護而安然無恙。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江澤民、尉健行、吳邦國、田紀雲等先後來寺游覽。他們盛贊寶光寺是“新都勝景”、“文物荟萃重地”、“香城寶地”。眾多的國際友人和海外佛教界人士也前來觀光、旅游、朝拜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寶光寺占地 10萬平方米,規模巨大、氣勢恢宏,用 400余根大石柱,構成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嚴謹布局。羅漢堂尤為傑出,建於清鹹豐年間,建築獨特,氣度非凡,平面為“田”字結構;557尊菩薩、羅漢以及歷代祖師塑像,出自清代四川泥塑大師黎廣修師徒的巧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情趣天成,全身穿金,全國罕見,堪稱“東方雕塑藝術瑰寶”。
寶光寺內文物非常豐富,唐代捨利寶塔、梁代玉佛和石雕捨利塔,還有蜀漢章武銅鼎、唐代顯慶陶塔、元代金銀粉寫的《華嚴經》以及被寺僧稱為“寺中三寶”的捨利子、優昙花和貝葉經等。寺藏名家手筆真跡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有宋微宗、慈禧、竹禅、徐悲鴻、張大千、康有為、趙熙、謝無量等古今書畫家近千人的
1000多件稀世之寶。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來寺,在鑒賞文物時,特別指出徐悲鴻所畫立馬圖是國內收藏品中最大的一幅,再三叮囑寺僧務須妥為保存好此幅真跡。
寶光寺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築、莊嚴多姿的雕塑、清幽恬靜的環境以及各種配套服務設施,許多年來,迎來了眾多的四方客人,年平均游人數達200余萬人次。
具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宏追趕建築規模的寶光寺,自照壁到藏經樓後紫霞山長約100公尺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殿、天王殿、捨利塔、七佛殿、大雄殿和藏經樓。中軸線兩側建有鐘鼓樓、伽藍殿、客堂、極樂堂、祖堂、念佛堂、羅漢堂、禅堂、影堂、戒堂以及東西方丈室。布局嚴謹,次第有序,其主要殿宇有:
山門
創於乾隆年間,內供設法神、金剛力士和明代縣人楊廷和楊升庵塑像。
天王殿
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佛德和堂建,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月和堂建,中供彌勒佛,兩側供四大天王,殿檐懸"一代禅宗"匾額。殿後因有明代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勝陀羅尼咒》經幢,故此殿又名尊勝殿。
捨利塔
位於天王殿與七佛殿之間。隋代系"木浮圖九級",一殿。此塔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間,歷千余年,屢有殘破,屢有培修,現為密檐式十三級四面塔,高約二十公尺,每級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護以石,底層正面龛內塑釋迦牟尼座像。龛聊"寺鎮牟尼青色寶,山飛捨利紫霞光",為現代著名高偽太虛大師撰畫。每級翹懸銅質風四個,全塔供銅、石、玉等質料雕鑄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捨利子十三粒。塔剎冠以金銅寶頂,映日奪目,是佛教著名聖跡之一。史稱寶光寺中與初祖、清初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賦詩贊塔曰:“寶塔凌空利似劍,幾經鏖戰圃周唐。清平天下無能及,留與業作棟梁。”
七佛殿
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兩個浮雕盤龍石礎,是寺內唯一的唐僖宗時的遺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以此礎題詩曰:
唐帝行宮有露台,礎蓮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業狩,王氣遙從駱谷來。 萬裡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駕,不及胡僧渡海杯。 殿內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須彌座上,供世間慶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等七佛立像,分別高4.4米和3.1米,神態壯嚴,造型宏偉,有較高藝術價值。佛龛前供1.36米漢白玉臥佛,系1991年緬甸佛教徒捐贈。此殿為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大雄殿
高五丈,廣五楹,面積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間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間妙勝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撐,雄偉壯嚴。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旁立迦葉、阿難尊者,雕塑工藝精湛。殿懸一副脍炙人品聊雲:"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藏經樓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寬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撐,為該寺傑出建築之一,清道光年間妙勝和尚修建。上為藏經樓,貯有敦煌藏經四十三冊,房山石經二十二冊,北藏經和頻伽藏經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觀世音菩薩像。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充分體現了清代藝術風格。藏經樓樓下為說法堂,乃歷代方丈說法處。
念佛堂
位於寺院東側自南向北的極樂堂後面,堂高10米,寬九楹,清同治年間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捨利塔一座,高約5.5米,直徑2米,由三塊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宮殿式。塔內精細地雕刻有以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為中心的各式各樣人物、花卉和飛禽走獸,六根石上盤以飛龍,造形生動。整個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內藝術價值較高的雕刻之一,相傳為清代三個名工歷時三年刻成。歷代住持皆以此作淨土宗道場。
羅漢堂
寶光寺的傑出建築,堂高約10米,廣深40米,面積一千六百平方米,清鹹豐年間妙勝和尚募建。全堂由一百根石柱支撐,結構堅實,布局奇巧,堂內工整地布置著四個天井,平面如一"田"字,小入其間,難辨東西南北。殿中塑有五百羅漢像和畢提菩薩像。全殿共塑菩薩、辦漢以及歷代祖師共五百五十七尊,每尊高約1.7米,或立或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工藝精湛絕倫。殿中央供奉高6.6米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面對四方。全部塑像乃當時四川雕塑大師黎廣修率其門徒歷時九年雕镌的傳世之作,堪稱"東方雕塑藝術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