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懷鎮中心那些飛檐交錯、鱗次栉比的寺廟群相比,殊像寺扼守台懷鎮南大門,獨享鳳林谷的山清水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殊像寺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重修,主殿文殊殿內供奉著一尊高達9.87米的文殊塑像,是全五台山最高大的文殊塑像。傳說當年塑像時先塑好了文殊菩薩的身子和坐騎狻猊,菩薩頭部卻怎麼也塑不滿意,工匠們一籌莫展。一天工匠正在揉荞麥面做飯,突然看見文殊菩薩在空中顯靈,情急之下只好用手中的荞麥面捏出了菩薩的真容,卻正好與文殊的身軀配合得天衣無縫,於是荞面頭菩薩就成了最受推崇的文殊塑像。拋開工匠們自我炒作的因素不談,這尊塑像的確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度,那酷似獅子的狻猊,綠毛紅鬃,昂首欲吼,蓄勢待發;文殊菩薩則面容安詳,神態自若,與狻猊的剛猛形成一動一靜的對比。我唯一的疑惑就是如果一頓飯所用的荞麥面就有菩薩腦袋那麼大,塑像工匠們的飯量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寺前平台位於半山,地勢軒敞,視野開闊,遠看層巒疊嶂、千巖競秀,近觀亭台樓閣、綠草萋萋,山風徐來,聽松濤陣陣,深秋將至,聞歸鴻聲聲,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有御風而行之沖動。這時如果有位高僧在旁將佛法精義娓娓道來,俗人就此拋卻紅塵也說不定。可惜斯時在我身邊的那位小師傅,卻枯坐石凳,一言不發,微蹙眉頭,若有所思,唉,也罷也罷,出家人也有煩惱,更別說我輩塵緣未盡之人了,還是速速下山去吧。
交通:乘景區公交車在“殊像寺”下車即到。
游覽時間:三十分鐘左右。
自駕車提示:
從南面來不待進入台懷鎮,可先參觀殊像寺,過了一盞明燈三部的灰磚仿古建築左轉即可。山腳下的停車場可容納百余輛汽車,然後下車登台階上山。木牌坊路兩側也可停車20余輛,然後步行上坡。還可開至廟門前,那裡有十個左右的停車位。
下一站:般若泉:殊像寺路口南側三十米有泉水湧出,名為般若泉,即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水有令人聰敏之功效,是清朝皇帝朝台的指定用水。泉池樸實無華,但水量豐沛,三伏天冰冷刺骨,三九天暢流不凍。在這裡把你的水瓶灌滿吧。
龍泉寺:走到大路上乘景區公交可到龍泉寺、普化寺、南山寺等地游覽。
美食:般若泉邊的仿古建築即為一盞明燈三部,環境清雅,是品素齋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