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飛來峰石刻

飛來峰石刻

日期:2016/12/15 15:19:3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中國五代至元代時期的佛教石刻造像。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現有造像380余身。其中五代造像數量少,形制小,尚保留晚唐遺風,多於青林洞內外,最早的造像為後周廣順元年(951)滕紹宗所造的彌陀三尊像。宋代造像最多,現存232身,主要分布於青林、玉乳兩洞。題材多為羅漢、祖師像,規模大小不一,制作稍嫌粗拙,形象刻板。較精美者是青林洞外北宋乾興元年(1022)胡承德所造浮雕盧捨那佛會,具有明顯的宋代造像風格。元代造像最為精美,共有67龛,大小116身,羅列在青林、玉乳、龍泓、射旭、呼猿諸洞內外及沿溪崖壁間。最大者高3米以上,小者亦有1.5米左右,造像題記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止於二十九年,均為元代江南釋教總統楊琏真伽為首的僧侶與世俗官吏所造。其風格分漢、梵兩式。漢式70身(有8身摻雜梵式),為寬衣博袖的漢地傳統造型,雍容莊重,題材為佛、菩薩和羅漢。其中突出的作品是臨溪巖壁間的彌勒與十八羅漢群像。彌勒高2米,作布袋和尚形,袒腹踞坐,笑容可掬,富於感染力,其雕刻水平為歷代布袋和尚造像之冠。梵式造像46身,為元代□嘛教造像代表性作品,有佛、菩薩、佛母及護法等像,均具濃厚的藏族及外來藝術特色。其中以壑雷亭對面崖壁上造於至元二十四年的尊勝佛母像最為典型。佛母三面八臂,面相圓滿,表情安詳,寬肩細腰,裝身具別致,八臂動作自然協調,頗有節奏感,雕镌精工,無煩膩之弊。元代佛教造像遺品甚少,飛來峰卻集中和保留了眾多的元代造像,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