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高旻寺
日期:2016/12/15 15:16:3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高旻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刊江縣西南20裡,古運河和儀揚河匯合處,三叉河口西南岸,為清朝揚州八大名剎之一。
高旻寺始建於隋朝,清朝時達到全盛,經兩次擴建,規模宏大。清順治八年(1651年)建天中塔,塔旁建廟,稱“塔廟”。康熙帝第四次南巡駐跸寺內,曾登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浩渺四眺,浩渺無際,遂賜書額“高旻寺”,並御制《高旻寺碑記》稱它“龍歸法座聽禅偈,鶴傍香煙養道心”,有超塵脫世之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高旻寺西修建“塔灣行宮”。四十四年春,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駐跸新建行宮。行宮面積比高旻寺大,有高大的圍牆與寺院隔開。高旻寺當時與鎮江金山寺、成都文殊院、新都寶光寺並稱“禅宗四大叢林”。
康熙年是,寺內有大雄寶殿五楹,供本世佛,左右有御碑亭。大雄寶殿之後為金佛殿,最後為天中塔。清道光、鹹豐年間塔皆毀。同治、光緒年間復建增修,並建御書樓兩層。近現代住持高旻寺的高僧有月朗和來果法師等。來查(1881-1953年)法師,俗姓劉,法名妙樹,號淨如,湖北黃岡人。1905年到句容縣寶華山出家,後到金山寺參禅,勤學苦修,十年不懈。1928年到高旻寺,拜月朗方丈為師,他住持高旻寺期間,整頓寺院,嚴行戒律,革除積弊,恢復舊制,成績顯著。寺中的寶塔、大殿、禅堂、延壽堂、如意寮等建築都得到修建,便高旻寺初具規模。
1949年後,高旻寺仍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同佛教界管理使用。可惜十年動亂中,有關單位占用,拆除了大殿,另修了樓房,使這座千年古剎瀕臨廢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貫徹和落實。1983年,高旻寺被國務院烈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德林法師等僧眾重返寺院。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占用單位遂步遷出,高旻寺重新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
“文化大革命”,高旻寺的一枚老山碧玉镂刻的玉印被當作“四舊”,以10元價格賣給揚州市文物部門。這枚玉印重6斤,呈方形,頂部雕有兩只獅子,印面刻有“敕建維揚高旻禅寺記”九個篆字,十分珍貴。落實政策後,這枚已流入揚州市文物商店的玉印又完好無損的歸還高旻寺。
近年來,高旻寺集資遂步修建寺院。在香港等地佛教徒的捐助下,1989年11月,高旻寺新禅堂舉行了落成典禮。
這座禅堂由德林法師親自設計,新穎獨特,呈不等邊八角形狀,青磚綠瓦,古樸典雅。堂內光線柔和,清靜整潔,可容三四百人打坐參禅。新禅堂的建立,繼承和發揚了高旻寺坐禅打七“一支香”傳統。還新修了方丈室、接待室和大雄寶殿。重建的大雄寶殿規模宏大,采用鋼筋水泥結構,到1991年底,主體建築基本完工。古老的高旻寺將以它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
高旻寺現任方丈德林法師,84歲,河北人,1934年出家,師從道智禅師。現任監院文龍法師,46歲,江蘇儀徵人,1985年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