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景德鎮浮梁古城

景德鎮浮梁古城

日期:2016/12/15 0:07:0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浮梁古縣衙

浮梁古城地處景德鎮市郊,距離景德鎮市區八公裡。古城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是歷代浮梁縣治之所在。景德鎮歷史上一直隸屬於浮梁縣管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歎“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充分體現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遠流長。顏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蘇轼、黃庭堅、佛印、范仲淹、楊萬裡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為浮梁的山水與文化而折腰……

  景區內有全國唯一的五品古縣衙和宋代佛塔——紅塔;有氣勢宏偉的古城門樓、堪稱世界一絕的歷史文化長廊、正在申報世界紀錄的千年瓷壇、反映中瑞友好關系的“哥德堡” 號雕塑、體現喜慶浪漫的千禧良緣廣場;曲徑通幽的千年古井;體現陶瓷文化的精品陶瓷館魁星閣;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儀器--土圭、圭表、日晷;在建的寶積寺和韻琴湖。

  古城優美的風景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將使您留連忘返。

 
  一、欽賜五品縣衙

  浮梁古縣衙為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縣衙,也是全國僅存的幾處古縣衙之一, 1987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東側按察院配套,可全面反映封建社會統治體制。

  唐朝元和 11年(公元816年),因水災,遷浮梁縣城於現在浮梁舊城處,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至民國四年,長達1100余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浮梁以瓷茶互利、農工商並舉的經濟格局在各個時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多次被欽點為五品縣衙,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為上邑(即五品官銜);縣衙內存有一塊乾隆33年的“奉旨碑”--- “特調浮梁正堂加五級”;明間背檀坊下書有“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權知浮梁事張,毛公建” ,欽賜五品,為中國品位最高的縣衙。

  現存浮梁古縣衙,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 170年,占地64495平方米(95畝),規模宏偉,是我國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衙署,有“中國第一縣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稱。現保留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縣衙原有風貌。整座建築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廊道相接,渾然一體,莊嚴和輕松並存,厚重與俏雅生輝。游歷古縣衙,在欣賞“奇妙”建築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封建衙門官府威嚴氣派。衙署內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杖、官轎、夾棍,“帝制早廢,縣衙猶存”,“珍貴史跡,進門有益”,游客至此,既可以領略古代衙府的風貌,了解封建社會衙門的歷史、政治、文化知識;也可以寓教於樂,過把古代五品知縣瘾,置身其中,穿越歲月時空走廊,寓教於游玩之間。






  二、千年紅塔

  紅塔又名西塔,佛名“大聖寶塔”,始建於公元961年,距今有1045年的歷史。塔高40.47米,六面九層,整座建築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築外貌和藝術造型的時代特征,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

  巍峨聳立的宋代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 1959年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塔共七層,從地坪至復盆頂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磚實砌,每層均用青磚疊砌出外挑平台,不設鉤欄。
  

  紅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築外貌和藝術造型的時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國古塔特殊風格和江南建築特色的佛塔。
  

  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歷史的見證。
  

  “西塔夕照”為古代昌江著名風景之一,若春和景明或秋高氣爽,則有“文照勝朝晖,紫煙連霄漢”的壯觀。
  

  登臨塔頂,眺望四野,俯瞰昌江,瓷都風光,盡收眼底,當別有一番情境。





  三、城門樓

 城門樓高 15.6米,由城牆、主樓和角樓組成。主樓座落在8米高的城牆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牆巍巍聳立,外塗朱紅,下築券 門洞 ,洞頂甚高,底闊 3米多。城牆內外兩側,各有磚砌台階,曲折通上牆頂。牆頂四周磚砌圍廊,中部為主樓。門樓面闊5間,進深3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三層檐下,四周有紅色廊柱。上兩層廊柱間置木欄板。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聯結嚴實。城牆兩側各有一角樓互為對稱。主樓與角樓是城內唯一的高層木結構建築。登上城門樓可一覽古縣衙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四、千禧良緣廣場
千禧良緣廣場位於浮梁古縣衙景區入口處,石牌樓東側,占地面積 666.7 平方米。千禧良緣廣場以愛情良緣為主題,充分體現喜慶、浪漫色彩,恰逢瓷都景德鎮千年華誕,取愛情永恆千古不變之意,故命名為“千禧良緣”。
  
  廣場的主體建築,是位於中央的一個象征吉祥喜慶的巨大“囍”字。南側配有由整塊花崗石雕刻的巨大的同心鎖,象征情意堅固、亘古不變。廣場東側配有“良緣亭”,是有情人消閒、賞景、約會之佳處。亭前植有“青岡栎”、“梅花”、“竹”、“馬褂木”四棵植物,取其名稱首字拼在一起為“青梅竹馬”,來到這裡的人們都稱它們為愛情樹。廣場的地面刻有歷代書法名家手書的“緣”字近千個,如有大家熟知的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轼等。
   
  千禧良緣廣場的落成,為浮梁古縣衙增添了一道靓麗的風景。其創意設計和文化內涵在旅游景區建設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一大創舉。它不僅是一個欣賞景觀、品位文化的場所,它還是拍攝婚紗攝影、舉辦各類主題活動的理想場所。
  這是瓷都首座以愛侶良緣為主題的廣場,裡彌漫著喜慶、浪漫的色彩!  “良緣亭”讓您優雅、雙喜字帶給您祝福、“千字緣”刻下永恆、“同心鎖”情系今生、“連體鴛鴦”帶您走進浪漫的愛情故事。





   五、歷史文化長廊

  以貼地瓷磚建設的歷史文化長廊,長達312米,由216塊青花瓷板鋪就而成。這是一本史書,讓您浏覽浮梁千余年厚重的歷史文化!






   六、千年瓷壇

  千年瓷壇從 2003年1月8日策劃和籌建到竣工開壇,歷時1年零9個月。它的主體結構由水車、水碓、古驿道、古碼頭、古窯、瓷鼎、瓷龍柱、擎天瓷柱八大部分組成,占地面積5476平方米,整個造型為外圓內方,體現了“天地合一”的儒教文化色彩。

  瓷壇的底座是水車的造型,水車的半徑長 2004公分,寓意2004年為瓷都景德鎮千年華誕,水車底部到擎天瓷柱頂端高1678公分,寓意公元326年置新平鎮到現在已有1678歷史。古驿道長1383公分,寓意浮梁從公元621年置縣到現在走過了1383年的歷程。
  
  瓷壇平台上聳立著8根直徑80公分、高500 公分的影清陶瓷龍柱,代表宋代陶瓷文明。四條用不同石材建成的具有浮梁代表性的四種風格的古驿道和古碼頭把整個瓷壇底部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單元,四個單元時分別刻有“繞南”、“南市街”、“湖田”字樣,代表浮梁歷史上四個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文化發祥地。
  
  最為壯觀的是瓷壇中心的擎天瓷柱,無論是直徑還是高度,都是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疊瓷最高、無法以萬件來計數的一件陶瓷巨作,堪稱世界之最。擎天瓷柱的制作成功是世界陶瓷燒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整個瓷壇構建,完整地體現了清代詩人龔斌《陶歌》的全部精髓。這陶歌是:“武德年稱假玉瓷,即今真玉未為奇;尋常工作經千指,物力難艱那得知。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要是高莊稱好不,不成運載任分攜。白釉表花一火成,花從釉裡吐分明;可參造物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千年瓷壇,它是一部經典的陶瓷史詩,濃縮和涵蓋了浮梁古代各個時期陶瓷燒制的歷史和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它是一件解讀“瓷都之源”的陶瓷文化藝術品;它體現了古代浮梁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結晶;它又一次再現了景德鎮世界瓷都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這是一部經典的陶瓷史詩;是展示“瓷都之源”的縮影;是古代浮梁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象征!





七、魁星閣

精益齋陶瓷博物館陳列展出的藏品,既有藝術陶瓷名作,還有木雕、名硯、象牙雕塑、雞血石、古代銅器等雜件,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博物館的藏品,是中外來賓考察、研究中國陶瓷的重要基地,凝集了陶瓷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