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祝聖寺
日期:2016/12/15 15:16:4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祝聖寺位於南岳大廟的東南側,是南岳五大佛教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唐代高僧承遠(公元712-802)在這裡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他的著名弟子法照(?-777),初居廬山,結西方道場。大歷二年(767)慕承遠名來南岳,師事承遠十二年。大歷末年(779)奉诏入長安,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五百人為一會),唐代宗奉為國師,傳教天下。法照向代宗極力稱贊其師承遠有異德,代宗南向而禮之,度不可征,乃名其居日“般舟道場”,用尊其位。承遠另一著名弟子日晤,十三歲出家,隨承遠長期侍勤,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長講戒律,日晤獲選首位。他在南岳登壇傳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稱盛一時。他在舊址上建一精室命名為“般舟台”,專修念佛三昧,世稱“般舟和尚”。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诏為“彌陀寺”。從而,由彌陀台、般舟道場到彌陀寺,就成了名登朝庭,聲動公卿的天下名寺。
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師事道士趙歸真,崇信道教,是時趙歸真受武宗寵信,時在武宗面前排毀佛教,於是一時毀佛之事大興,將四萬四千六百所佛寺毀壞,勒令二十六萬五百僧尼還俗。世稱之為會昌之法難,又稱為第三武之厄。彌陀寺就一劫難中被毀廢。
五代十國時(930-960),馬殷據湖南稱楚王。適逢有掌诰夫人楊子瑩施錢,在彌陀寺舊基上重建寺院,馬殷名曰:“報國寺”。
至宋朝,趙氏朝庭再崇信佛教,法遠興啟。太平興國間(968-976),太宗趙光義下诏,更寺名為“勝業寺”。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崇信道教,诏天下建“神霄宮”,地方官多以巨剎充替,勝業寺被改為神霄宮,設官提舉。後復為寺。宣和間,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訪名宿至衡湘,衡州給事官馮楫請住持祝聖寺,並支持法忠全面維修寺宇,塑制佛像,清理廟產。景象煥然一新。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的著名學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學家、教育家張式暢游南岳時,曾游憩勝業寺。
元朝(1206-1368)的一百六十余年中,勝業寺進行過多次維修,並在寺周培植樹木,法運依然興旺。
到了明代,勝業寺又進行過多次修繕。崇祯八年(1635)年,住持佛頂,對寺宇、佛像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
清朝初,祝聖寺再經修繕、重建,成為盛極一時的大寺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撫趙申喬,擬請康熙帝南巡,便大興土木,把這裡改建成一座宏大而華麗的行宮,後來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宮封閉近十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3),三月逢康熙帝六旬晉一大壽,大湖南北的諸憲台,齊聚南岳建“萬壽國醮”,湖廣總督額倫特,湖南巡撫王之樞奏改行宮為祝聖寺,請頒《龍藏》,康熙帝頒賜《龍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十六年後,雍正五年(1727),王國棟任湖南巡撫,又一次將行宮改祝聖寺的情況向朝庭呈送了奏摺。雍正帝胤祯作了“知道了”朱批,並允肯“祝聖寺”名,祝聖寺名從此始。是時勝業寺歸並祝聖寺。
寺的主要結構有前殿、正殿、藏經閣、方丈室、羅漢堂等,光彩華麗,甚為壯觀。特別是羅漢堂,左右牆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羅漢像。這些羅漢像是寺內一個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來的。心月和尚擅長石刻,他從江蘇常州天寧寺得來了羅漢摩本,不斷努力師法古人,體驗現狀,刻苦鑽研,終於在三年時間中完成了五百羅漢的石刻。這些羅漢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它們或雙膝盤坐,或袒胸欲行,或持禅杖,或揮禅帚,或目光前視,或俯首沉思,或臥或立,或哭或笑,或怒或樂,眾貌各殊,神采迥異,各相畢具,無一雷同,真是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篆刻工巧,深得佛教界和藝術界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