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水鎮”黃龍溪

“水鎮”黃龍溪

日期:2016/12/15 0:11:2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黃龍溪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游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民國《華陽縣志》載;“油子河下段,源於走馬河四分支,在築斷堰與柏條河匯後,通稱府河。”府河流至成都與錦江合流,經望江樓、中和、中興、蘇碼頭至黃龍溪,入彭山縣至江口匯入岷江,自古就有航運之便。《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編者注:即走馬河與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府河是成都輸入輸出貨物、沿河輸出輸入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及其它貨物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府河邊的黃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推動下建立、發展的。它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是天然碼頭,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過夜,加上本地的運送牧山特產的船只,使黃龍溪河面帆樯如林。王爺坎下是黃龍溪古老的渡口碼頭,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百余只,排列二裡多長,一直排到皇墳村;下水船也常有近百只,排列一裡多長,一直到雞市壩。此外,在鹿溪河,還有梁碼頭、胡碼頭停泊專門運載本地農副產品的船只,至民國年間才廢棄,黃龍溪的古佛洞也是渡口碼頭,為解決航灌矛盾,民國年間修了船閘,在關堰期間,每夕日定時啟閉,放行船。
黃龍溪府河江面的船只大體有三類:一是南河船,船身較大,頭寬稍平,二是千千船,船身較小,兩頭削尖,三是扒灣船,船身小,尾齊。此外,還有竹木筏(以竹木並排扎牢,上置梢撓)。往來運翰的貸物,除樂山、成都、重慶等地的鹽、百貨、土特產等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很多。如牧山地瓜,扎成二點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節前運往樂山、宜賓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紅甘蔗,扎成二十根一捆,外裹葉子,運往重慶等地;還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歷史上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錦江與鹿溪河(古稱赤水)在黃龍溪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穩,“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是錦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樯如林的景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