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雙塔之大觀塔
在泾縣水西山除了遺存有隋唐名剎寶勝禅寺及兩座宋代的古塔之外,還有近在一山之隔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對佛教徒來說,兩座古塔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對共產黨人來說,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寄托著深深地緬懷。
從泾縣沿322省道南下,約有十多分鐘的車程便到了水西山。剛過了烈士陵園,就看見山巅叢林中的寶勝禅寺大觀塔和原崇慶寺小方塔,一個沉穩壯麗,一個小巧俊秀。
寶勝禅寺是唐時黃檗禅師的道場,寺初建於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經一千五百年風霜而香火不滅。進了山門,見到院裡兩株巨大的紫薇樹下,信佛的老太太們正在吃早飯。大殿裡供奉著一尊體量巨大的木雕如來佛像,雙手合圓,垂耳及肩,胸前雕著一個“卍”字,這是大智慧的意思了。寺裡當天有佛事,到處是和尚和信眾,穿紅袈裟的老方丈坐在大雄寶殿前的陽光裡,一邊捻著佛珠,一邊閉目養神,仿佛置身塵外。
突然覺得那個彼岸世界,是我仿佛永遠也無法企及的精神世界,雖然我對佛還帶著一點點的親近感。許多人喜歡佛門的清淨,喜歡禅宗的哲理,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但大家到底拋不下這人間煙火和繁華,不能夠遁入這無為的空門。
與形形色色的香客擦肩而過,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到了大觀塔下。大觀塔為七層樓閣式塔,竣工於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故名大觀塔。塔底面呈八邊形,每面均作拱券型門洞,每個門洞均奉有佛祖、菩薩諸神坐像。底層的八面都施有外檐,塔勢由此上湧而出,二層之上便每層都疊澀出兩層短檐。塔頂置蓮花座、相輪、這座極修長的寶剎,兼具了一種偉岸和風雅的氣質,如果打個比喻的話,它仿佛就是一個玉樹臨風的美男子。
小方塔建於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塔高七層,正方形,底徑僅3.5米,可以想象它有多秀氣了。塔底層南北兩面的外壁鑲有佛像,線條雕刻流暢,現僅存北面一尊,且殘缺不全。塔體自下而上,層層疊澀出三重檐,首層之上為直檐,從二層開始每一層都疊澀出一個三重的曲檐,之上再疊一個三層直檐,如此循環而上,建造技藝竟然是出奇的美,有一種韻律感。但是比大觀塔來說,技藝還是單薄了很多。據載,大觀塔一層一面耗資125貫錢,而小方塔一層一面才耗資30貫錢,從體量、質量和工藝上就有了差距。崇慶寺已無,香火早已不繼,只留下這孤塔伫立在水西山巅,多少次夕陽西下,不見佛光,惟有蒼涼,任歲月風霜把信仰深藏。如果說,佛門即是空,那麼山寺的廢棄、湮沒,也正是應驗了佛的學說,最後一切歸於空寂。
別過熱心的大叔,便匆匆地來到咫尺之隔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在門口領了參觀券,買了一枝白色的康乃馨,隨著不多的游人,一起去看望望新四軍的烈士們。拾級而上,沒有人說話,只有沉重的腳步聲在神道中踏響。
神道愈上愈窄,盡頭收於兩個門阙形成的神門,透視感十分強烈。神道兩側石雕展示的皖南事變歷歷在目:1941年,九千多新四軍將士,在泾縣茂林,話別北上;談判中軍長葉挺被扣,七千余將士壯烈殉難,最後僅突圍二千余人,大部分被俘、失散或陣亡。
過了神門便到了圓形的祭奠廣場,一面體量巨大、富有沖擊力的黑色弧形紀念牆正對著神門,紀念牆上書“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 祭奠廳裡,黑色的祭台上,潔白的花瓣帶著一絲絲的殷紅,像是那碧血丹心,不死的理想,瞬間便有熱血轟然湧上腦門。蓦然回首,瞥見門外周恩來總理的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交通:從泾縣汽車站乘城西工業園班車或乘坐公交2路可到。
門票:水西雙塔免費參觀。皖南烈士陵園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需領參觀券。
游覽時間:2-3小時。
旅游TIPS:
1、游覽小觀塔極為不便,在山下322省道上遠望即可。
2、在水西景區門口乘坐公交2路可到新四軍紀念館,或在景區門口等待泾縣至中村的班車可到章渡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