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麓古村旅游手冊
日期:2016/12/15 0:04:3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關麓古村歷史追溯
關麓,又名“關路”,俗名“關路下”,因地處武亭山麓和被稱為“西武雄關”的西武嶺之東麓而得名,又因為過去黟縣通往祁門、安慶、江西等地主要官方驿道經過這裡,所以別名“官路”。
關麓村始建於五代、後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以汪姓為主聚居的村落。據《官路汪氏族譜》載:關麓始祖系越國公汪華第七子汪爽的後裔汪振美。自唐宋元明世代相承,關麓村並沒有多大變化,在清初時,關麓還只是黟縣懷遠鄉(即今西武鄉)的一個小村落。到了清乾隆時期,這裡出了個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為令銮、令铎、令鋠、令钰、令镳、令鐘、令錄(lù)、令鍠、就是現在所稱的關麓八家,昭敩公為八家始祖。他們初期均在老屋春滿庭居住,後大都外出經商。他們在潛山、太湖、石牌、黃梅等地收購土特產品,然後販運到長江下游出售,再換購日用商品到上述地方經銷,這樣,兩頭賺錢,生意越來越興隆。兄弟們相繼圍繞春滿庭老屋建造房捨,形成了今日遠近聞名的“關麓八家”聯體古民居奇觀。作為聯體古建築的典型代表,關麓八大家早於1992年便被國家旅游局收入《中國旅游信息庫》。
在關麓村,充分體現徽商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築比比皆是。“八大家”連體建築群不說外人進“家”如入迷宮,就是在“家”中長大的人也很少有人確切了解其全部結構。這種兄弟一家,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正是宗法社會的基本結構。
關麓作為皖南古村落形成的典型代表,於1992年10月就被國家旅游局收入《中國旅游信息庫》,此舉引來了日益增多的參觀者。特別是北京清華大 學建築學院的十幾位專家教授,他們不僅為關麓民居中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所折服,更為村落的選址與布局驚歎不已。他們詳細繪制了關麓全村古民居分布圖, 又拾級西武嶺,登上武亭山俯視,驚奇地發現山麓余脈宛如巨龍逶迤而下,一直延伸到村後,與村中古民居群落呈“九龍戲珠”之勢!
關麓古村特色
關麓最有特色的是設計精巧、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八大家”連體建築群,“八大家”為關麓村核心建築,是同宗兄弟八人所建的八座豪華住宅,外觀上八座宅院自成單元,而實際上樓與樓之間相互溝通,如同連體,是宗族觀念和勢力的生動寫照。“八大家”的始祖、徽商汪昭孝,生有八子,即為今日的關麓“八大家”。昭孝公所生八子,初期均在祖屋“春滿庭”成婚居住,後大多外出經商,生意興隆,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八家”子弟因販運了一批皮油(柏脂、制造蠟燭的原料)而發了大財,相繼在關麓故裡建築了大批精美的房捨,才有了今日“八大家”古民居建築奇觀。古村內,古建築鱗次栉比、錯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被稱為"關麓八家"的八幢古宅。這汪氏後裔的八家古民宅,以清代著名書畫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領首,自北向西依序為"涵遠樓"、"吾愛吾廬"、書齋、"春滿庭"、"雙桂書室"、"門渠書室"、"安雅書屋"、"容膝易安"小書齋。
關麓“八大家”建築群始建於清順治、康熙年間,竣工於鹹豐、同治年間,前後經歷了200多年,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規模。“八大家”共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書齋各1幢,占地約6000㎡。“八大家”不是“八大間”,它是一整套布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每單元各有風格不一的正屋、偏廳、廚房及庭院,自成一體。但各單元之間又相互聯通,樓上樓下均有門戶串結,從而使“八大家”形成一個整體,其結構的別致,在徽州古民居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每狀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廳堂、花園、小院,但屋樓上下皆有門戶走廊互相聯結,形成一個整體。整幢大宅由於布局緊湊而顯得高大冷峻,內部由於疏於修理,都盡顯衰敗,不免有一些蒼涼感,可或許就是這種蒼涼感才更顯真實、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