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正定的景點分布

正定的景點分布

日期:2016/12/15 0:01:5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正定是河北石家莊市隸屬的一個郊縣,但說起歷史來,正定算得上石家莊的祖上,石家莊是上個世紀才由一個村莊興起成為大城市的。而正定,甚至比北京還古老,以前正定被稱為真定、鎮州、恆州、常山等名,《三國演義》裡,我們少年時代的英雄趙雲出場時,自報家門:“某乃常山趙子龍是也”!正定人,以趙雲為榮,現縣城的廣場被命名為“子龍廣場”,有常勝將軍提槍跨馬的雕像。但三國時代的遺跡早已蕩然無存,城市遺跡,據梁思成先生1933年的考察,城南門內南大街上有陽和樓,可信為宋代遺築,可惜在解放前被拆毀,現只於城南門一座仿古城樓.

臨濟寺青塔
由廣惠寺出,北行百余步,右拐,即到臨濟寺。臨濟寺還有僧人住持,面積不大,除一澄靈塔,寺院建築簇新,仿清代之古,乏善可陳。只澄靈塔,梁思成先生說“也許是大定間物”,即北方金代南方南宋年間遺物。塔形有似北京天寧寺塔,不算少見。但臨濟寺之魂在於“臨濟義玄”大師。中華佛法,以禅宗流傳最廣,禅宗流派,以臨濟宗最為光大,這位臨濟義玄大師,即為臨濟宗的祖師,臨濟寺,是為禅宗的祖庭之一。所以,現在這個小小的寺院,題額為趙樸初手筆,就不難理解了。
臨濟義玄受傳於黃檗希運,希運受傳於百丈懷海,懷海受傳於馬祖道一,道一受傳於南岳懷讓,懷讓受傳於六祖惠能。傳承“以心印心,心心不異”的頓教法門,後世有成語“心心相印”,卻來於此。臨濟義玄的接引方法常有“喝”(可理解為“獅子吼”),對弟子或問禅之人冷不丁大喝一聲,使之頓然領悟。與義玄同時有另一高僧,法名德山,德山大師的方法更“暴力”,他用“棒”,用棒打來使人頓悟,後有成語:“當頭棒喝”,即來於此。

廣惠寺華塔
穿過城南門往北,不過幾十米,即看到紅牆內有一形狀奇特的塔,這便是廣惠寺華塔。梁思成先生說:“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廣惠寺初建於唐貞元年間,現在的寺內,其他建築毀損殆盡,只於下這形制奇異的塔,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頂形式,層層疊疊密集的浮雕,近於天竺風格。






開元寺

開元寺已無僧眾,在臨濟寺北百余米外,大街西邊。做為一個小型公園,卻也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內有三件國寶。
巨形赑屃。當有一輛卡車大小,我踮起腳尖,才能摸到它的頭。其實這個赑屃並不是開元寺內物,它是2000年正定某大樓施工現場挖到的,後移至開元寺。從殘碑文字來看,此赑屃為五代時某節度使記功碑底座。這個赑屃的規模,當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座。

天寧寺木塔

天寧寺初建於唐鹹通初年,本是一座大伽藍,但現今,也只有一座木塔孓存。塔名凌霄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塔。位於市中心一個小廣場。現存形制,主體為宋代重修。底部為唐代原構,塔形略似杭州六和塔和應縣木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

開元寺鐘樓是正定古建當中我的最愛。梁思成先生的《正定調查紀略》中說:“開元寺的鐘樓,才是我們意外的收獲。”鐘樓乃是寺院建築群中的一個小品,只是開元寺的大建築毀損殆盡,只有一個小小的鐘樓,頑強地站立在大地上千年。鐘樓建築的形制,咋一眼,讓人想起日本倉廉、京都的古寺名院。正是!日本古建模仿中華唐宋年間的建築格局。這座鐘樓,乃是它們的師長。當初建築史學界有稱:要了解中國唐宋年間的建築,須東渡日本。因為中國本土的唐代古建,幾乎無存。之所以當時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做古建田野調察時,在五台山發現佛光寺大殿(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激動的相對而泣。從此打破了要去日本才能了解唐代古建的說法。這個開元寺鐘樓,也是唐代建築的遺存。





隆興寺

隆興寺是我見過的最大的寺院,俗稱大佛寺,是因為寺院內大悲閣有一達三層樓高的宋代銅鑄千手觀音像,與趙州石橋,滄州鐵獅子並稱為河北三寶。但隆興寺值得瞻仰的,遠不止此,寺院幾乎可以算是中國古典佛教建築的博物館,在寺院內徜徉,你會遇到宋代的,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各種建築,每一座建築仿佛就是一個“蟲洞”,你在千百年的時光裡穿梭而不自知,從宋代到清代,只需一轉身,再一晃眼,你又進入了明代。
還是讓我們一步一步地來,就象我們一步一步地回去。首先,是三座有一半被埋入地下的橋,這是山門外的類似故宮金水橋的古橋,橋拱上的“(蟲八)(蟲夏)”(音:八夏)面目模糊,這與赑屃一樣,據說是龍子之一,因為喜歡水,所以在古橋上多有裝飾:天王殿是歷朝渾合,主體為清代的山門,不必細看,徑直沿著中軸線穿去,經過大覺六師殿的廢墟,古樹參森間,一座平穩端莊的大廟宇呈現在眼前。這是隆興寺目前最重要、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摩尼殿。
若從空中看,摩尼殿的地基平面是正方形的,但每一面都凸出一個小房間再開門,這小房間有個名目,叫作“抱廈”。從空中看,主殿加上抱廈,屋頂的平面形狀就成了個“十”字。這種“重檐歇山十字穿花頂”是古典建築珍品中的珍品,類似的如北京最漂亮的古建——故宮的角樓,但角樓勝在玲珑,摩尼殿則雄奇。走近來看,你會發現摩尼殿的檐展平伸闊大,斗拱雄壯疏朗,全不似在北京看到的宮殿及廟宇古建。這是因為北京現存的古建,絕大多數為明清時期建築,彼時建築檐翹起而短,斗拱漸漸失去實用意義,而成為裝飾。而摩尼殿則主體較完整地保存了宋初風格。分辨古建築年代,斗拱是一個重要特征,越往近代,斗拱越小而密,裝飾作用大於實用。越往古代,斗拱越壯大,特別是唐代,斗拱常常占立面高度的三分之一。斗拱即是挑檐的支柱,又是為了美觀。斗拱是中國古代工匠的獨特發明。
摩尼殿內部高大昏暗,因為建築未開窗牖,采光來於斗拱的縫隙,仰頭看屋內的斗拱部分,古舊壯大的木構件參差重疊,粗一眼簡潔,細一眼精妙。佛堂中央有佛壇,如一般佛堂一般正面供奉釋伽,但兩側及四個抱廈的壁上,是精美的壁畫,殿內禁止拍照,怕光線損害古畫,但關了閃光燈,偷偷地拍了幾張。
中央佛壇的背面,是一面智慧海的浮塑,正中央有一小型觀音坐像——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形態的觀音像——面目安詳恬靜,非男非女,線條滑潤,一只腳下垂,另一只腳竟然架著二郎腿,手自然地搭在膝上。據說當時梁思成先生拍了這尊雕塑的照片,給魯迅拿去,魯迅大喜,認為是中國最美的觀音,將照片裝裱了放在書桌上。據說現在還在先生的紀念館裡,沒有驗證,未詳。出摩尼殿,沿中軸線向北經過清代修築的戒壇,到了寺院的核心地帶,東邊的慈氏閣和西邊的轉輪藏都是宋代的結構,歷代重修,民國時破損不堪,九十年代落架,完全按梁思成先生搶救出來的宋代《營造法式》重修,基本恢復了宋式樣。兩閣前有兩個碑亭,則俨然清代,走近細看,右為康熙帝御碑,左為乾隆帝御碑。正中央,是隆興寺的主體核心建築大悲閣。
轉輪藏裡有一具巨大的法輪,宋代器物,也是世上孤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