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南海
日期:2016/12/15 15:23:4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中南海位於北京故宮西側,鳌玉橋以南。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統稱,明朝以前曾稱為太液池、西海子和西苑。始建於遼金,後經元、明、清各代不斷的擴建,面積達1500畝左右(其中水面約700畝)。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宮和宴游的地方。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閣、蕉園和孤立水中的水雲榭。此榭原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舊址,現在還存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風”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為一組殿閣亭台、假山廊榭所組成的水島景區。重要的建築物有翔鸾閣、涵元殿、香依殿、藻韻樓、待月軒、迎薰亭等。瀛台東現有石橋通達岸邊。此外,在中南海中還有豐澤園和靜谷,是園中之園,尤以靜谷的湖石假山的堆疊手法高超。中海“水雲榭”,南海“瀛台”,連同北海瓊華島,構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瀛台島在順治、康熙時都曾大規模的修建,為帝後們避暑之地,也是康熙皇帝垂釣、看煙火、賜宴王公宗室等活動之所。瀛台之名取自傳說中的東海仙島瀛洲,寓意人間仙境。島上的建築物按軸線對稱布局,主要建築都在軸線上,自北至南有翔鸾閣、涵元門、涵元殿、蓬萊閣、香依殿、迎薰亭等。與東西朝向的殿宇祥輝樓、景星殿、慶雲殿等共同組成三重封閉的庭院。沿瀛台島又點綴了許多賞游的建築:東面有補桐書屋、隨安室、鏡光亭、倚丹軒,以及建於水中的牣魚亭;西面有長春書屋、八音克諧亭、懷抱爽亭等。另有寶月樓與瀛台隔海相望,袁世凱竊政時改為新華門。南海的東北隅有韻古堂,即瀛洲在望。堂東有立於池中的流杯亭,昔日有飛泉瀑布下注池中,乾隆帝題有“流水音”匾;亭內地面上鑿有流水九曲,乃沿襲古代“曲水流觞”的習俗。
中海一區的主要殿宇包括勤政殿,與瀛台島隔水相望,是慈禧處理政務之所。慈禧曾在這裡鋪設一條輕便鐵路通往作為別墅的靜心齋。勤政殿西有結秀亭,亭西為豐澤園,園外有稻田數畝,是皇帝演耕的地方;園內有頤年堂、澄懷堂、菊香書屋,頤年堂西有春藕齋、居仁堂、植秀軒等。豐澤園西為靜谷,是一座非常幽靜的園中之園,園內屏山鏡水,雲巖毓秀,曲徑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