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沖村的民居建築以山水田園為依托,以鼓樓為中心,以風雨橋為紐帶,按八卦五行學說的理念向四周布局,三面環水,四面環山,景觀結構好,其建築體現了侗族的典型特點和風格,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
增沖村位於從江縣西北部,地處黔、湘桂3省交界的九洞地區,距縣城95公裡。“增沖”為漢語地名,原稱“正通”,有“通掃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距今已有6N多年歷史。村內有國寶增沖鼓樓,距今已有3¨余年歷史,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侗寨鼓樓。此外還有康熙井、風雨橋.紅豆杉、古墓和24幢建於乾隆年間的封火牆房屋等景觀。
增沖是一個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寨。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三面繞寨,防火水渠貫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因此增沖從古至今就從未有過火災隱患。古民居與吊腳木樓鱗次栉:比,溪邊村婦浣紗,白鵝戲水,鯉魚躍塘,織布聲、石碓聲,間雜雞鳴犬吠,在袅袅炊煙中勾畫出一幅靜谧恬淡的鄉間生活畫卷。長滿青苔的青磚巷道曲徑幽深,精美的石雕俯拾即是,眼前孩童嬉戲,老婦紡紗,樓閣裡村婦織繡,不時有侗歌聲飄出,讓人頓覺時光倒增沖鼓樓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侗寨鼓樓,層疊高升,八角飛翹,紅楹耀眼,屹立於寨中,氣勢恢宏,與寨旁的座風雨橋相媲美。
登臨鼓閣,憑欄眺望,木樓花橋、山水風光盡收眼底。長廊閣宇式的風雨橋,橫躺寨頭村腳的溪流河水之上,形成侗寨的主要標志,為侗寨增添了神話般色彩。
鼓樓、花橋、村莊、田園連成一個整體,相照輝映,如花似錦,別有洞天。侗寨第一樓增沖鼓樓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系B層木結構,瓦頂為重檐式古建築,雙層樓冠,葫蘆寶頂。樓高約26米,中立4柱登頂,每根柱直徑08米高巧米,構成鼓樓主干。每層外豎8柱,形成放射性八角形,柱高35米,層層向上,每層用8根短瓜柱依次疊豎收剎,緊密銜接,直到層。11層的上面再立兩層八角傘頂寶塔樓冠,構成鼓樓的頂部,寶頂直插雲空,猶如倚天弄雲的兩把艷麗彩傘。鼓樓各層分水瓦脊采用猕猴桃籐漿與石灰拌和為粘合劑疊瓦而成,表面刷石灰漿,潔白耀眼,久不褪色。檐角曲翹,泥塑鳥獸。封檐板面彩繪龍、鳳、魚、蚱等圖案,檐下點綴精雕木花,古樸莊重。鼓樓底層開三扇大門,地面墁青石板,正中挖一火塘,四壁懸掛對聯、匾額,門楣上“萬裡和風”匾系清道光H年(1830年信地侗寨所贈,體現了侗族人民之間的親密友誼與侗族地區的祥和氛圍樓內設有樓梯,蜿蜒而上:直增沖村鼓樓之美,不僅美在它那“秉亭子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的造型,更美在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傳播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團結和興旺的象征。1”7年,國家郵電部在地方選題郵票中,發行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貴州《侗族建築》郵票一套四枚,其中首枚就是“增沖鼓樓,郵票的發行把增沖鼓樓這一恢宏的侗族建築明珠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增沖村是文化之鄉,這裡人人能歌善舞,愛唱侗族大歌,侗歌從2世紀50年代開始潑現,唱響全國,20世紀8年代唱響巴黎,震驚了世界音樂界。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而自己的歷史、社會知識、生產生活、倫理道德等都靠歌聲來記錄和傳承。歌師對弟子口傳心授而在侗寨擁不邂然的權威,是天然的長老和寨老。在侗鄉,生死、嫁娶和節慶都有侗族大歌的演唱。古村還是歌海之鄉踩歌堂(哆耶)是一種集體性、祭祀性的舞蹈,是侗族先祖貫公和也降創造的,據說參加跳這個舞能消災祈福保佑平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每逢節日,侗寨歡聚於鼓樓歌坪舉行熱情洋溢的踩歌堂抬官人”和開展各種精神文明文體活動。
旅游TIPS: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榕江縣城到增沖37公裡,盤山路,最好包車前往,也可坐班車到停洞鄉後,等待去增沖的過路車,要碰運氣。增沖有一輛農用卡車,每天730左右發往榕江,下午1:00-2:00從榕江返回。從江縣城到增沖50公裡,也只能包車,或者在停洞鄉等車。羊淡季12元,旺季30元。
從江縣旅游局電話:0855―6412190
溫馨提示:
增沖村風味食品有紅肉(紫血肉、魚生、燒魚、魚腸醬、蝦醬、黑米飯、黃米飯、扁米、侗果等。他們的民族傳統節日很多,有正月十五、春社節、斗牛節、清明節、烏米節、插秧節`六月六、吃新米節、八月十五、蘆笙節等。每次盛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