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湖南南台寺

湖南南台寺

日期:2016/12/15 15:16:4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南台寺在福嚴寺下方兩裡許,於瑞應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稱。它建於梁天監年間,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處所,在寺院後左邊的南山巖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據說當年海印和尚常在這塊石上坐禅念經,所以寺名“南台”。現在台邊還清晰可見“南台寺”三個徑大二尺的大字,左邊有“梁天監年建”,右邊有“沙門海印”兩行直刻小字,該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台寺名聲很大,海內域外的佛教徒對它非常崇拜。這不僅它是六 朝的古剎, 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該寺院在唐末五代時便出了一個著名高僧——石頭希遷禅師,他是南宗兩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石頭希遷,人稱石頭和尚。據宋《高僧傳》、《五燈會記》載:希遷禅師(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人,聽說六祖慧能南來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便前往參學。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於羅浮山受戒。後又拜青原行思為師,傳其法。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岳衡山受戒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有稱為“石頭和尚”。與江西道一禅師名聞天下。相傳著有《參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課。唐貞元六年(公元七九0年)圓寂,卒谥“無際大師”、塔曰“無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們宣教弘法,創立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時,臨濟、曹洞二宗傳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台寺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稱。石頭希遷圓寂以後,肉身龛葬。葬於南台寺下方,為南岳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創建後,曾經廢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 才得重新修繕。明朝初年,寺院荒廢。明弘治年間,元礙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廢圮。有些僧徒乘機分移寺產,在山下岳廟旁各建小寺,自稱南台嫡系正派。 光緒年間衡陽人淡雲和尚與其徒 ,見新老南台真偽並出,“爭利於禅林,有辱佛門”,便下決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舊址。募捐一萬八千余貫,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開始動工,歷時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將寺建成。寺宇規模宏大,超過歷代所建的規模。南台寺有四部分, 山門掛“古南台寺”匾額。二進為彌陀殿。裡面有歡喜佛像,坦腹露胸,滿臉笑容,誰看了都會歡喜他。正門前有“南台禅寺”門額,三進為佛殿,有塑像飾龛,四進為法堂、祖堂、雲水堂。兩廂各有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捨房一百余間。   
  光緒癸卯年間(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脈高僧梅曉和尚(六休上人),自稱是石頭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孫。專程來南台寺。這時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進行,梅曉見屋基楚楚、磚牆厚實,規模宏大,十分高興。當即向淡雲和尚提出:寺宇落成,願贈“藏經”一部。淡雲和尚表示樂意接受。他回國後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數十人,親自護送到南台寺,並舉行了隆重的贈經儀式。這是當時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來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自梅曉贈經以後,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時派出代表團來南台寺禮祖。南台寺為中日友好交往樹立了友誼的豐碑。   
  南台寺四周綠蔭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葉杉林,名叫水杉林。樹高達二十余米,直插雲天,羽狀針葉,樹影婆娑。
  南台寺有一條小路通南岳古鎮。中經一個大石坡,石坡間有石磴數百余級。在巖石上,好象天梯架於巖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懸崖峭壁,有掛著鐵鏈的石欄桿,山坡旁邊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傳上面印有金牛足跡。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詩雲:“手招黃鶴來,腳踏金牛背。塵世無人知,白雲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裡即到黃庭觀,從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達南岳古鎮。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國華僑黃彰任先生捐贈銅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為古剎增色不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