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日期:2016/12/15 15:19:2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中國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武威縣城南60公裡祁連山麓的張義堡,開鑿在天梯山斷崖上。《十六國春秋·北涼錄》中記載:沮渠蒙遜“於涼州南百裡崖中大造形象”。《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稱沮渠蒙遜以寺院塔廟難免煨燼,不能長久,便決心於州南百裡的山崖上開鑿石窟,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廣善寺碑中說:石窟“在郡東南一百三十裡”。歷代記載,石窟坐落的方位、裡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說天梯山石窟就是“涼州石窟”。但也有人認為“涼州石窟”系泛指涼州境內諸石窟,並非專指某一石窟。
天梯山石窟,據明正統碑記載,“諸佛之龛,二十有六”,在經歷1927年大地震之後,現僅存洞窟18個,計北涼、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殘破。所有洞窟均經後代重修和妝銮,有的壁畫重疊多達
5層。明代正統十三年,重修廣善寺時,對石窟又進行了大規模重修,繪制大量明代壁畫。
石窟形制主要有3種:①五柱型(或五塔型),洞窟平面呈橫長方形,窟中偏後有中心柱,四面開龛,洞窟四隅,各有一分層方柱,形成五塔式;②中心柱型,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直通窟頂,雙層龛頂部四面成斜坡,形成覆斗頂;③覆斗頂型,平面呈方形,頂部覆斗藻井,三壁開龛。前2種多為北涼、北魏窟,後者多為隋、唐窟。
洞窟殘存一些塑像和壁畫。雕塑中有北魏石佛頭像,北周、隋菩薩像和唐代釋迦說法像。13窟系唐代造像,一鋪七軀。本尊為善跏坐彌勒大像,高約26米;兩側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雖經歷代重修,仍然保留著唐代風貌。第2、3窟亦為唐窟,三龛像,其中彩塑多毀於1927年地震。現存第3窟的釋迦結跏像和二脅侍、第2窟的兩身供養菩薩,造型勻稱,面相豐潤,身姿自然,以洗練的手法,表現了溫靜娴雅的神情,堪稱唐塑傑作。
壁畫保存不多,表層壁畫多為西夏、元、明之作,在剝離重層壁畫中露出了北涼、北魏、西魏和隋、唐殘畫。其中北涼壁畫,別具風格,菩薩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寶冠卷發,上身半裸,腰裹長裙,受西域早期壁畫影響,與敦煌北涼壁畫、酒泉北涼石塔線刻畫和炳靈寺西秦壁畫風格相近,又有涼州本土特色,具有樸拙之美。
1959年,修建黃羊水庫。為了保護文物,甘肅省決定將天梯山石窟的壁畫、塑像全部遷移,在經過詳細調查、清理、記錄、拍照、臨摹等工作之後,將塑像、壁畫及其他文物全部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