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三國古城昭化

三國古城昭化

日期:2016/12/14 23:58:1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昭化古城,位於川蜀之北,秦嶺以南,地處金牛古驿道與嘉陵江、白龍江水道交匯處。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北枕秦隴,西憑劍閣,南通阆巴。而且周邊關隘森列,占據有“東來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關以鎮之,南下蒼阆有梅嶺關以間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的獨特地勢,成為了“關”“城”一體的水陸要沖,被譽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是古代重兵布控的軍事要地,也是川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昭化這片熱土,是與巴、蜀同為四川早期最開化的區域之一。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時已有聯盟式的部落在此定居,稱為“昔阝”;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了東防巴、北拒秦的苴侯國,歷史上稱為“苴國”,國都設在吐費城,也就是今天昭化境內的石盤村,當地人稱為“土基壩”,它就是現在大家能看到的白龍江對面的那片地方;秦滅蜀並巴、苴後,開始在吐費城建置葭萌縣,隸屬蜀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建縣最早的地區之一,史稱“巴蜀第一縣”,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了;東漢末,移城邑於今天的昭化古城,隸屬廣漢郡;三國、晉、西魏、北周、後唐分別改稱過漢壽、晉壽、益昌、京兆、益光等城名;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趙匡胤),寓“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取這兩句話的前一個字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縣治地於寶輪院(今寶輪鎮)後,昭化先後為昭化區公所、鄉、人民公社、鎮等行政建置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權連綿不斷的建置沿革,被專家稱為地方政權建制的“活化石”。

在綿廣高速公路通車之前,昭化古城的交通相對較為閉塞,雖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歷史時期的破壞,但古城的整體風貌得以保存,是國內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古代縣級城邑。東、西、北三座城門雄姿仍在,古城牆殘垣尚存,三橫兩縱的青石板街風格獨特,融合了我國古代南方和北方建築文化風格的明清時期民居多數保存也比較完整,大街小巷均保持著良好的空間格局和親切宜人的尺度。





昭化古城面積29公頃,以城牆為界的城池外形,像一只“葫蘆”,而宛延的嘉陵江和白龍江象“葫蘆”的籐蔓,所以,有“金線系葫蘆”一說。昭化的城牆“舊系土城”,明朝正德年間“包築以石”,到此,昭化的城牆才完全建成。昭化古城的選址、城池形狀、以及城內衙門、街道、廟宇的修建,無不滲透著古代風水學的文化思想,按照我們現在的建築理念,就是具有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思想。舉一個例子:昭化古城就座落於嘉陵江、白龍江與筆架山、牛頭山、翼山這些自然山水天然形成的太極圖陽極的魚眼上。

昭化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曾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等殊榮,並被峨眉電影集團授予“影視拍攝基地”。古城風貌依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古城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跡眾多,民風古樸典雅,是廣大游客觀光旅游度假,學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到昭化這個風韻古樸的地方一游,將會有一番特別的感受和體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