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清代古民居“奉政第”的典型風格

清代古民居“奉政第”的典型風格

日期:2016/12/14 12:06:52      編輯:古代建築
    筆架嶺西麓有一條近350人的彭、王、李、呂、黎等多姓的小村莊,據說是宋代末年已有人居住,原名“邁泗”,後改稱“邁生”村。地勢氣脈來之筆架嶺而起伏延伸至鵝鬙嶺下臨邁生,形成宜居的村址,村前有數畝大的池塘,清澈的池塘之水映照四面層層疊翠的山坡,東有筆架嶺雄峙,西有斜離嶺列屏,兩相遙護。數百年的鐘靈毓秀,至清代出了一名歲貢彭翰魁。清道光《遂溪縣志·卷之九列傳》記載:“彭翰魁,邁泗人,海康籍歲貢,生性倜傥,家貧不具饘粥忻如也。以舌耕餬口,終歲所得修金,遇窮不能自贍者,推以與之,無吝色,鄉裡至今猶言之。”彭翰魁乃邁泗村彭族十二世孫,清乾隆年間歲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彭翰魁恩擢歲貢,蔭益後世子孫。邁生文脈流傳,文風蔚起。有朝授奉政大夫者,則有“奉政第”之豪宅。

    邁生村“奉政第”是彭族十五世孫彭士修始建於清光緒年間,《邁生老村彭氏族譜》記載:“士修,字齊之,國學,例授奉政大夫,候選外府同知,並請二代封典”與“士修長子定揚,榜名宗元,烈卿,奉直大夫銜,委用高州府學訓導,附貢生。“考斯家族有功名於清朝而例授奉政大夫之官銜者,故有”奉政第“之題名。奉政第坐北向南,為三進四合屋式石磚木結構硬山頂,面寬約13米,進深約26米,高約6米,面積約338平方米,宅宇寬敞高軒,氣派豪華。以中軸線分一進下廳間,二進中廳,三進大堂,為2天井13間房。出入大門樓開在一進左橫屋,右橫屋開有後門,三進左橫屋開有一小側門,每個大小門兩側都有青石雕琢的槍眼與橫闩樁石。豪宅整體居住結構與防御體系布局嚴謹,內外空間封閉有序,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代遂溪古民居建築風格的典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