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陸地調查
日期:2016/12/14 12:02:12   編輯:古代建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古碼頭遺址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保留有大量見證海絲輝煌的水下文化遺存。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共同合作,組織了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調查工作隊,正式開啟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近日,調查隊傳來好消息,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報告新鮮出爐。
調查如何進行
水下考古陸上調查,即主要采取文獻查尋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法,讓兩者相互印證,確保搜尋查證到有效的信息線索。據介紹,歷經3年多的時間,調查隊沿著泉州沿海541公裡的海岸線,走訪了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豐澤區、洛江區、鯉城區、台商投資區、惠安縣、泉港區等3市1縣5區,包括35個鎮、街道(鄉)的184個村。據統計,本次調查共走訪了漁民、船長、船員、村民(居民)、干部、漁監、漁政、海警、海軍、邊防派出所等各類對象750多人,獲取了大量文字、影、視、音頻等調查資料。
調查有何發現
那麼,調查究竟發現了什麼?據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介紹,此次水下考古陸上調查新發現古代、民國至近代的沉船疑點和文物點共41處,復查深滬灣明末清初沉船、東海法石南宋沉船、惠安大竹島清代沉船3處古代沉船疑點;搜集到從清代、民國至近代的航海針簿、海圖等資料7部(復印件);走訪了76處古代碼頭(渡口)。
此外,調查隊還考察了濑窟、崇武、小岞東山、蓮城、辋川、峰尾6處古城舊址及10處明清時期的煙墩(烽火台)舊址;調查了包括媽祖、臨水夫人、水仙王等民間海神信仰;收集了沿岸古代航標、造船工藝、制鹽工藝以及多方碑刻等海洋文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發現了一批出水出土文物,主要為陶瓷器、石構件、船板構件、銅器、鐵器等。其中陶瓷器最多,器型種類多樣,有碗、罐、盤、碟、壺、虎子、瓶、軍持等,釉色有青花、青白釉、青釉、白釉、醬釉、黑釉、綠釉等;從年代上判斷,最早的為南朝時期,其余大多為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從產地上看,大部分來自福建,也有來自江西、浙江等地的陶瓷器,甚至還有一些外國瓷器。
何時啟動挖掘
此次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陸地調查范圍廣、內容深入,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水下文化遺產支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泉州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工作隊隊長、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丁毓玲表示,今年將從調查所發現的沉船疑點中篩選5-6處,初步對部分海域進行聲吶儀器的探測掃描、水下探摸;明年正式啟動沉船疑點的現場考古挖掘項目,並將視情邀請日韓水下考古專家學者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