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澤古城
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即今曲靖市會澤縣縣城,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可達,距昆明市區205公裡,距曲靖市區180公裡,距昭通市區120公裡,屬典型的“明清古城”。
會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秦漢時期為古夜郎屬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置郡縣(堂琅縣),曾是雲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歷史上的會澤以銅礦資源的開采、冶煉、鼓鑄、京運而被冠以“萬裡京運第一城”、“天南銅都”的美譽。保存完好的明朝所鑄開爐紀念幣“嘉靖通寶”,為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載入基尼斯世界紀錄,會澤也因此而被稱為“錢王之鄉”。由於銅的興盛,古城中保存下來的會館、寺廟、祠堂遺址多達108座,形成了會澤享譽滇東的“會館文化”,還有數十處遍布於古城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宅和風貌街區。會澤還曾是紅軍長征擴紅人數最多的地區,護國英雄唐繼堯將軍的故鄉,這裡有聞名世界的斑銅制品,享譽全國的“小熊貓”香煙,聞名遐爾的紅鳟魚,美味可口的黑山羊。主要游覽景點有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唐繼堯故居、“寶雲”鑄幣新局等。
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位於縣城三道巷,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特別是其中的古戲台因造型設計獨特,堪稱雲南古建築的精品。
湖廣會館:又稱壽佛寺,位於縣城寶善街,位於會澤八大會館之首。始建於明代晚期,規模龐大,風格獨特,尤以镂空格扇門的透雕工藝堪稱一絕。
唐繼堯故居:位於縣城三道巷,建築面積850平方米,唐繼堯在這裡生活到22歲。唐繼堯東渡日本學成回國後,策劃重九起義、發動護國運動、創辦東陸大學,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寶雲”鑄幣新局:位於縣城靈壁路,建於1741年,占地8600平方米,鼎盛時期設爐70多座、年鑄幣44萬串,與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座鑄幣局齊名。
二、大海草山旅游區
位於曲靖市會澤縣西南部,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到會澤再轉會東公路可達,距昆明市區245公裡,曲靖市區284公裡,屬溫帶高原自然生態旅游區。景區海拔在33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牯牛寨(即绛雲弄山)海拔4017.3米,是烏蒙山系的最高峰,唐朝時被南诏國王封為東岳。20世紀30—40年代為雲南省種羊場基地,1980年引進澳大利亞種羊和技術放牧,2002年新建為旅游區向游客開放。
大海草山景區總面積20萬畝,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狀貌,集峰、草、水、光、花、雲、雪、洞、情於一體的獨特風貌,構成了樸實、自然、原始的亞高山草甸風貌。其主要特色資源為連綿數百座的草山,被譽為“中國的新西蘭”,極具生態旅游價值,在滇東北乃至雲南省絕無僅有。大海草山,風光琦麗,景色迷人,在這片寬廣雄渾的天然草地上,碧空如洗,羊群若雲,移步景換。四時景色不同,四季景致各異。春天,像一塊鋪滿了碎金的地毯;夏天,牧草叢生,羊群若雲,溪流百轉千回,山花相應成趣,雲霧變幻莫測;秋天,景色層次分明,溪流動靜相宜,孕育著飽滿迷人的風情;冬天,一幅冰雕玉琢的世界,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景區內另有上萬畝野生杜鵑花。神奇的雲霧、水草、羊群、牧歌構成了大海草山四季不同的景致,是生態旅游的最佳勝地,是藝術家向往的天堂。
三、會澤大地縫
位於曲靖市會澤縣境內,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可達,距昆明市區190公裡,距曲靖市區160公裡。屬喀斯特地區巖溶嶂谷型自然風景區。1958年在景區左邊巖壁130米高的地方開鑿了一條引水明渠(俗稱幸福渠),解決白彝村4000人的飲水問題。2002年發現後建成旅游區向游客開放。
會澤大地縫長10余公裡,最寬處20余米,最窄處僅1.4米,最高達486米,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因上億年地殼的升降,“山”字型地層錯落而形成。海拔高度在1700米至2900米之間,一條小米河穿縫而過,以奇、險、幽、深、秀著稱於世。景區內有眾多的石芽、石柱、石幔、溶洞等。整個地縫曲徑通幽,高深莫測。兩邊陡峭的山崖,常年掛綠,草尖的露水,含羞欲滴。主要游覽景點有大思想者、生命之門、鳳尾滴翠、神龜過河、一線天、孔雀開屏、金佛洞、睡美人、天生瀑、古葡萄籐、仙人指路等。
大思想者:屬山石堆積與蝕余景觀,因其頭、手、身酷似法國畫家羅丹所塑的“思想者”而得名。
生命之門:其藝術價值在於構造侵蝕差異性,整個地縫唯此處羞羞答答地籠罩著層層霧紗,隱藏在深山峻嶺間。
金佛洞:位於幸福渠下2.9公裡處,溶洞主頂高近30米,入深80余米,洞內石鐘乳鱗次栉比,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四、會澤黑頸鶴自然保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區大橋水庫位於曲靖市會澤縣北部,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到會澤轉縣道可達,距昆明市區255公裡,距曲靖市區230公裡,距會澤縣城45公裡,屬構造侵蝕高原中山地貌類型,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1986年在會澤首次發現黑頸鶴,成立了長海子和大橋兩個監護點。1990年會澤縣政府批准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經雲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
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910.64公頃,核心區面積3930.79公頃。大橋片區地形受華夏系新夏系構造控制,被河流分割成破碎性山原,以構造運動成褶皺斷裂為基礎,經侵蝕,剝蝕造成,以丘陵和濕地為主。長海子片區屬構造侵蝕低中山地貌,為玄武巖出露,森林植被較多。兩片區均於1958年人工建壩蓄水,現水域面積分別達13529.9畝和603畝。自然保護區1994年黑頸鶴僅有350只,經過10年的保護和發展,現有世界珍禽2000余只,大型水禽及各種水鳥3萬余只。
自然保護區內水草茂盛,環境優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世界珍禽黑頸鶴及3萬余只水鳥在此越冬。每當夕陽西下,萬鳥齊鳴、千鳥齊飛、百鳥齊舞,蔚為壯觀。春夏可體驗農耕文化,避暑賞花,秋冬可觀鶴攝影、休閒娛樂。人、鶴、自然共家園是景區的美麗畫卷。
五、以禮河旅游度假區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曲靖市會澤縣境內,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可達,距昆明市區205公裡,距曲靖市區180公裡,是集游覽、觀光、休閒、會務、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區。1996年7月被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以禮河為彝語,意為柳樹成蔭的河,發源於會澤縣待補鎮野馬川,全長122公裡,流域面積2558平方公裡,海拔在3000米至695米之間。上游為毛家村水庫,中游流經金鐘和娜姑壩子,下游並小江歸入金沙江。由於地形的切割和海拔高低的懸殊,整條河流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從上游源頭到下游出口,海拔高差2300米,平均每公裡落差19米,全程流經歷了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等多個氣候帶,“山頂飄雪花,深谷綻木棉;山腰煙籠杏花雨,巖麓色染紅杜鵑。”是它的真實寫照,春夏秋冬四季可在一天之內沿河再現。主要游覽景點有毛家村水庫、馬鞍山文筆塔、娜姑鎮白霧村以及小江象鼻嶺等。
毛家村水庫:1958年截水築壩,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土壩,水庫邊建有以禮河度假山莊。沿以禮河建有4個梯級電站,其中三級電站水壓落差629米,至今仍是全國靜水壓力最大的電站。
白霧村:西漢時期“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明清時會澤(原稱東川府)銅運的“萬裡京運第一站”,古跡保存完好,2005年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小江象鼻嶺:一條長長的山脈恰似大象的鼻子,以禮河、小江、金沙江在這裡匯合,形成了“象鼻卷起三江水”的壯麗景觀。
六、會澤水城紅軍擴軍舊址公園
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位於曲靖市會澤縣城近郊,從昆明沿嵩昭高速公路可達,距昆明市區208公裡,距曲靖市區183公裡。在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途中,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一次性擴軍1300多人(占了紅九軍團一半以上)、籌款10萬銀元,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到達陝北。水城紅軍擴軍舊址也因此而載入史冊,成為雲南十大紅色旅游精品景區,紅色旅游主題公園。2003年向游客開放。
公園位於會澤縣城近郊水城村,總占地面積30公頃,有上百年樹齡的古梨樹3500余棵,至今仍繁花碩果。水城村是一個集紅色文化、夜郎文化、彝族土著文化為一體的地方,文化積澱厚重,自然景觀秀美。公園分為紅色文化教育區、史跡陳列區、農家樂活動區、梨園繁花碩果區、古墓歷史科考區等五大片區。紅色文化教育區中紅軍擴軍舊址保存較好,會澤縣在原擴紅遺址處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了“烏蒙磅礴”紅軍群雕和擴紅廣場、景區主大門、史跡陳列館、步行游道等設施。古墓歷史科考區內埋有漢代古墓群,據專家勘探東西長1公裡,南北寬300-500米,初步發掘的43座古墓出土器物近400件,反映了兩千多年前會澤繁榮一時的經濟和社會狀況。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當地居民都要舉行盛大的火把節。